文化經濟“兩駕馬車”,孰輕孰重?

2007年2月18日,浙江橫店建設圓明新園新聞通報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會場展廳的圓明園沙盤吸引了眾多的觀眾。(中新社發 王超 攝)

2007年2月18日拍攝的圓明新園建筑模型局部。(新華社記者 張樂 攝)
無論是“中華文化標志城”,還是早些年的“華夏第一祖龍”,乃至“秦皇祭天第一壇”,都是地方政府在大力推動,盡管受到廣泛質疑,但是一些地方為何不顧批評,仍在一意孤行?
甘肅省文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何雙全說,甘肅近年來一些地方都打出歷史文化牌,像秦安喊女媧,臨洮喊老子,涇川喊西王母,永昌喊羅馬人,基本思路還是沿用長期以來就有的“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從積極方面說,地方政府出發點是好的,目的之一是讓人們更好地認識和熱愛傳統文化,從這個方面講,適度開發,無可厚非。但問題是許多都“變味”了,“文化”叫得特別響亮,乃至夸大,甚至生搬硬造,炮制出“假文化”。
何雙全說:“比如‘秦皇祭天第一壇’,秦朝先祖在甘肅的天水隴南一代,后來東遷至陜西,所以秦文化地區主要在陜西和甘肅天水與隴南,與平涼市的華亭縣并沒有多大關系,其他地方都沒有喊,華亭卻喊開了,這就脫離了歷史實際,讓人感覺很奇怪。還有永昌縣正在招商引資的‘古羅馬風情娛樂城項目’,永昌到底有沒有古羅馬軍團的后裔,在學術上存在很大爭議,但地方不管這些,還是要建。”
“這些做法是傳統文化的‘大躍進’,不僅缺失文化內涵,還會造成經濟損失。”他說。
與何雙全的觀點鮮明相比,甘肅省文化廳文化市場處副處長魏亞峰則顯得比較謹慎,他認為,對于“中華文化標志城”等問題,反對和贊成的意見,主要是視角不同,前者主要考慮經濟因素,后者則更考慮文化因素。很難說二者誰對誰錯,關鍵是看以什么標準衡量。
他說,以深圳的世界之窗為例,它“微縮”了世界各地的著名文化景點,可以說沒有多少文化內涵,大家也知道這些景點是假的,但為什么去參觀的人還很多?原因就在于有市場。“地方需要發展經濟,歷史文化遺存是一種資源,但一些地方沒有,或者很少,怎么辦?于是就找一個切入口,比如歷史人物出生地或活動地,都可以被拿來利用,實在不行就人為創造。這些沒有文化價值,但做好了,就可以成為景點,帶動旅游業發展。”
“拿敦煌莫高窟來說,從開始興建時起,歷朝歷代都有新建或重建的洞窟,大家認為唐朝的洞窟很好,而覺得清朝的是敗筆,但在當時,就很難判斷。今天建造的東西,過上數百年,可能是文物,也可能是垃圾。所以看待這些文化項目,也應該有一個歷史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