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呢?社會上有兩種認識:一是劫富濟貧,二是使窮人收入增長超過富人,逐步縮小收入差距。林毅夫認為,“劫富濟貧”不是好辦法。“劫富濟貧”,即:把富人的錢收到政府,然后分配給收入低的人,這樣收入分配就平均了。林毅夫擔心,如果直接從富人那邊通過增加稅收等方式,把錢變為政府財政收入,富人的錢政府是否真的能夠收到,即便真能收到,富人還會有積極性賺錢嗎?這樣人們就不會創業,不會努力經營,經濟發展速度就會放緩,能創造的就業機會就會越來越少。而窮人增加收入主要是靠就業,如果沒有就業機會的話,這些低收入的人本身還是一個最大受害者。綜觀世界各國解決這一問題,大多都是通過稅收這個再分配工具,小平同志也曾講過,就是要采取經濟的、間接的稅收手段,向富裕地區、富人多征收一些稅收,支持貧困地區和窮人發展生產、提高生活。關鍵在于掌控好稅收輕重這個“度”。使對富人征收的稅負既遏止住收入過快增長引起貧富懸殊擴大,又不至于打擊富人發展經濟的經濟性。
林毅夫還提出要多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吸收大量勞動力,使勞動力從供給和需求上發生變化,利用市場機制提高勞動力待遇,使窮人收入增長超過富人。但是,過分發展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一定程度上將不利于產業升級,不利于新技術的推廣運用,不利于自主創新。況且,發展技術密集型企業,是企業經營的需要,是企業降低成本的要求,也是與世界企業競爭、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需要。
筆者認為,利用市場化手段,改變勞動力供求狀況特別是改變目前勞動力相對過剩,導致窮人收入提高緩慢的狀況,是縮小收入差距的一個有效途徑。這需要拓展兩個勞動力市場,鞏固現有沿海勞動力市場。一個是勞務輸出國外的市場,再一個是農村勞動力的廣闊市場。農村生產方式落后,經濟發展緩慢,農村勞動力務農與進城務工比價懸殊過大,導致農村留不住和不能消化大量勞動力,又使得城市勞動力富裕,導致供過于求使勞動力價格下降。如果農村土地集約經營發展起來,農場規模式的經營方式本身就可能消化一定勞動力,農村工業特別是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發展后也可以消化一定勞動力,農村的各種養殖企業發展起來后也可以吸收大量勞動力。純種糧的集約農業、深加工的農村企業、規模養殖的養殖企業發展、繁榮后,帶動農村商品流通必然活躍,農村運輸、修路、灌溉、農田水利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也可以消化一部分勞動力。農村本身消化大量勞動力后,農業也發展起來了,涌向城市、沿海的農村勞動力也減少了,城市、沿海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狀況必然改變,勞動力價格必然提高,窮人收入增長必然快于富人,收入分配不均將會逐漸改變。(常亮)
責編:陳瀟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