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個社會關系的體現是公眾參與,即環境領域的社會主義民主。隨著經濟利益的多元化,導致了利益訴求的多元化。環保關系到各方面的利益。我們既然是公共政策第一線的制定者和實施者,就有義務保障公眾對環境的知情權、監督權、參與權,十七大報告里又特別加上了表達權。因此,環保部門應對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表現得更為積極。因為環保領域不是政治上最敏感的領域,同時它又涉及各利益主體。這個領域完全可以作為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的最佳試驗田。我們不要過分迷信民主,但也不要過分地怕民主,這是一個度的問題。
科學發展觀和環保的文化關系
我們現在談生態文明就必須先談工業文明。西方工業文明為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成果。它產生發展的原因很多,例如新教改革、啟蒙運動、文藝復興、科技革命等等。但它最得以產生、發展、延續的原因是發現了新大陸,即為資本主義的無限擴張提供了機會。新大陸就是殖民地,一方面把本國多余的人口、商品運過去,再把資源搶回來。這種極不公平的國際交換實際上就是把本國的階級矛盾、社會矛盾、經濟矛盾統統轉移出去。
美國就是這么發展起來的,就是擴張擴張再擴張,轉移轉移再轉移。世界上所有發達國家的工業化發展模式,全部相同,無一例外。
中國不要這樣。西方的污染產業向中國轉移,東部先發展起來。再轉移到中部,中部轉移到西部。當被轉移地區的人為終于脫貧致富而一時欣喜時,千萬別高興太早,因為不會持續多久,馬上就掉進“現代化陷阱”。
當西方發達國家轉移了幾百年,嘗到無數甜頭后,他們終于發現,階級矛盾可以轉移,社會矛盾可以轉移,經濟矛盾可以轉移,唯獨一個轉移不出去,那就是環境危機。誰讓大家“不幸”生活在同一個地球,生存于同一個生態系統。地球相對于人類的無限欲望而言顯得太小,資源是有限的,環境容量也是有限的。氣候變化不光對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也有危害,颶風不光襲擊發展中國家,也襲擊新奧爾良海岸。
當今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態危機說明,誰也沒有力量支撐傳統工業文明的持續發展。同時,傳統資本主義近百年來,在政治上受到社會主義的不斷批判補充;在文化上受到新教倫理的不斷修正。因此,他們的資本家也明白了,除了掙錢,還不得不負擔環境和社會責任,否則不但生產與消費難以維持,環境與資源難以支撐,還將受到道德的審判。由此,在一大批先覺醒的西方統治精英推動下,大部分發達國家開始向可持續的生態工業文明轉型。
現在再回過頭來講中國。
中華民族是全世界唯一以國家形態,同根、同文、同種延續幾千年的民族。同根同文同種的民族還有猶太人,但猶太人不是以國家形態延續,3000多年歷史中只有800年是國家形態。為什么中華民族能獨自延續生存到今天?因為我們的倫理與制度充滿著深刻的生態智慧。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