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回大地,又是一個植樹良機。
在第30個植樹節之際,全國上下都在行動,從人力、物力、財力上為全民植綠做著積極準備,不少單位和個人已經開始了公益植樹行動,為環境綠化和生態保護貢獻力量。一些地方荒蕪的小丘陵和山崗上已經栽種了綠油油的小樹苗,一些沙崗和河坡里也站起了一個個抖擻的楊樹哨兵。
盡管這些都讓人十分欣慰,但一些地方片面追求植樹數目而輕視管理的行為也應引起重視,一些地區年年植樹綠色面積卻沒有增長、年年植樹環境卻沒有改觀、年年植樹林木仍然相對減少。同時,由于植樹時樹種選擇不當、樹種單一,個別地方還出現了大面積的病蟲害,也有地方因為樹種單一,缺乏科學的生態植被系統,出現了“綠色沙漠”:樹多了,森林生態功能卻衰退了,影響了生態環境的科學形成。這些狀況的存在,不僅浪費了有限的人力、物力,而且也是對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意義的一種抹殺。在筆者看來,之所以出現這些現象,根源就在于一些地方和一些人能植樹但不會植樹,不懂怎樣科學植樹。
科學植樹不僅要求植樹的行為科學,而且要求植樹的過程科學。這不僅包含了如何科學栽種樹苗,而且還包括如何科學地選擇適合具體環境、具體自然條件以及生態平衡需求的樹苗和植物物種,更包括了栽種后如何科學管理的問題。
一棵樹栽下容易,但科學地栽種不容易,高質量成活也不容易,要真正的讓其改善環境、改善自然生態、造福人類就更不容易了。因此,植樹造林,改善環境,科學二學不可忘。
首先要科學選樹種。在現實中,一提到栽樹,大部分地方都是奉行南“沙家浜”(杉樹)、北“楊家將”(楊樹)的原則,這樣雖然簡單易行、便于操作,而且便于出效果,但容易使林種單一,一方面一出現大規模的森林病蟲害就難以預防,另一方面還忽視了地理環境的具體要求。同樣一棵楊樹,栽在水分充足地區成長快,而栽在缺水地區不僅成長緩慢,而且還會浪費有限的水資源。所以,在植樹之前,先要選擇好適宜的樹種。
其次要科學種植。不同的樹種有不同的栽種要求,同一種樹種在不同的自然條件和環境中,也有不同的要求,在栽種時坑要挖多大、要不要澆水、澆水多或者少,樹種之間距離多大,什么樣的植被之間可以科學搭配,什么樣的地理條件適宜什么樣的苗木生長,如何使不同林種科學合理地栽種等等,那種隨便挖一個坑栽一棵樹的做法,不僅是不科學的,更是對苗木生命的不負責,對環境和生態的不負責。
最后要科學管理。一棵樹栽種后能不能成活,能不能在改善自然生態環境中發揮效應,關鍵看其能否成活。樹木的成活與否,很大程度上仰仗栽種后的管理,如果失去了管理,樹即使栽種上了,由于自然條件的因素和一些人為因素,也不可能成活。那些年年栽樹年年不見樹的現象就是忽略植樹后期管理的后果。所以,栽種后,最重要的是在成活期內加強對新栽樹木的管理,該澆水的要及時澆水,該修剪的科學修剪,該防止人為破壞和晃動等的要及時看護,否則就會前功盡棄,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義務植樹是大眾性質的,大眾對林木專業知識的了解程度不一,而植樹的后期管理又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多方面的努力,所以,植樹活動之前,林業、宣傳、科技等部門應該及時聯手,開展一場全民性質的植樹知識宣傳,通過系統的科學選種、科學栽種、科學管理知識宣傳,教育和引導人們正確選擇樹種,科學實施栽種。同時,有關部門應該及時調劑樹種,確保本地能夠有適合自然條件的適宜樹種。在植樹活動中,有關部門還要加強技術指導,幫助人們正確植樹、科學植樹。而公安、林業管理、司法等部門更要加強對毀壞苗木行為的打擊和治理,確保栽種的林木不出現人為毀壞現象。植樹活動所在地的基層組織要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造福人類的角度出發,做好已栽林木的管理和養護。有關部門還可以實施認領綠地、委托代管林木等方式,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建立有效的植樹后林木養護工作,確保栽種的林木成活率,使植樹真正能夠達到改善環境、保護環境的目的。(許朝軍)
責編:陳瀟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