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是這樣:只要你“聽進去”了,她真的很美很美。大學時代,一次深夜聽收音機,一段昆曲“剪發賣發”讓我真的很震驚,原來世上竟有那么美的念白,穿透時空,流入我心,點燃我情。哲學課的期終考試,我選擇以論文應試,選題就是“試論戲曲的現代美學”,主要是說越劇之美,得了高分。
近日忽然看到消息說,教育部將在京津蘇浙等10省市中小學里,開展“京劇進課堂”的試點,在我看來這是很值得肯定的。讓中小學生接觸一些戲曲曲藝,應該也很必要。它是一種營養素,不,更準確地說是一種微量元素,一種人體用到不多但不應或缺的維生素。
不過細看新聞,又頗感遺憾:“京劇進課堂”被具象為“一至九年級學生將學唱15首京劇經典唱段”,屬于“中小學音樂課”的內容之一。那么博大精深的京劇,在9年里頭僅僅學唱15個段子,也就是說平均每學期不到1個唱段。當然,我們的中小學生不是戲曲學校的學員,不可能將他們都培養成戲曲演員或癡迷票友,但總不能把“京劇進課堂”就具象成15首“京劇歌曲”吧?
手頭有本厚厚的《京劇大觀》,很樸素的早期版本,200多出戲的菁華所選,內容之豐富,藝術之飽滿,對我們這樣的“局外人”來說真是嘆為觀止了。我國傳統戲曲中,京劇把歌唱、舞蹈、音樂融合一體,唱、念、做、打、舞樣樣華彩,成為“國劇”“國粹”當之無愧。那么,“京劇進課堂”怎可變成“唱段進課堂”呢?只見“樹葉”不見森林,太愧對京劇的博大深邃了!
還有,如果僅僅止于“京劇進課堂”,而不是“戲曲進課堂”,那也大抵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中國的“戲劇森林”,更是嘆為觀止啊。京劇之外,昆曲越劇黃梅戲,粵劇評劇二人轉,秦腔花燈花鼓戲,川劇豫劇碗碗腔……不勝枚舉。就這次進入試點10省市的浙江來說,“越劇進課堂”也許比“京劇進課堂”會更現實更實在。當然,在并不流行京劇的地方,讓學生多知道一點京劇也不是壞事,不宜苛責為“南轅北轍”;不過,讓本地學生首先了解本地劇種,大約是更好的起步。
如果我們的教育有一流的意愿,但只有二流的規劃,三流的落實,四流的結果,那是很悲哀的。中小學生藝術教育最終變成“應試美育”甚至“應付美育”,也不是不可能。于是我就想,既然劇種萬變,還不如用整體意義的戲曲來“以不變應萬變”,即變“京劇進課堂”為“戲曲進課堂”。外國人把那京劇看成是中國歌劇,中國學生應把戲曲看成是中國國寶。昔日徽班進京,時成京劇風景;今朝戲曲入學,當有人生愿景。(作者:徐迅雷)
責編:趙舒文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