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學家稱元宵節為中華民族“狂歡節”,絕大多數商家卻似乎只是賣力吆喝各色湯圓,以慣用打折和降價手段吸引顧客。
面對傳統節日所蘊藏的商機,消費市場是否做好了準備?
元宵節就是“賣湯圓”?
元宵節臨近,傳統食品湯圓成為消費市場主角。上海眾多超市內,各種品牌湯圓擺放在醒目位置。除了傳統芝麻、花生餡湯圓,香芋、紅豆、棗泥、山楂、綠茶甚至巧克力等新型餡料湯圓也為數不少。
為吸引顧客,各大品牌不約而同地優惠促銷,原先“龍鳳芝麻湯圓”每袋7元降為5.79元,“海霸王芝麻湯圓”每袋14元降為11.79元,降幅超過20%。
淮海路百盛購物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銷售看,湯圓仍是元宵節市場主打商品。記者發現,除了湯圓,各大商場幾乎難以看到帶有元宵節傳統文化氣息的裝飾,也沒有任何圍繞元宵節主題、“以文促商”的營銷活動。
“與圣誕節、情人節期間各商場門前火樹銀花熱鬧場景相比,元宵節好像顯得太冷清。”消費者陳啟東發問:“元宵節難道僅僅就是賣湯圓、吃湯圓?”
專家不贊同這種觀點。我國著名民俗學家烏丙安教授認為,傳承2000多年的“鬧元宵”可說是中華民族的“狂歡節”。這一天,人們賞月觀燈、競猜燈謎、舞龍舞獅、同賀團圓,形成春節后的娛樂高潮。
經濟增加“傳統元素”
華東師范大學商學院旅游學系教授莊志民說,“值得關注的是,隨著國家節假日調整方案實施,經濟中‘傳統元素’開始明顯增加。”
從今年開始,清明、端午和中秋3個傳統節日首次增設為節假日。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布的信息,這次國家節假日調整原則之一,是要有利于弘揚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
專家分析,節假日調整安排與消費市場緊密相關,會形成一種聯動效應。
我國自1999年實行“黃金周”休假制度,對刺激消費、拉動內需起到明顯促進作用。由于人們有了相對集中和固定的休閑時間,旅游、餐飲、商業零售等行業收入大幅增長。
“將傳統節日增設為節假日,應該說會給消費市場提供新增長點。”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權衡說。
從現有情況看,“被動休閑”仍占據比較大比重,不少人養成了長假集中消費的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