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期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各地推崇。許多早已在人們眼中消失多年的傳統民俗、手藝、絕活,成為節慶活動的主角和亮點。這種民間文化記憶的回歸,令人們在寒冬中強烈感受到無形文明傳承帶來的暖意。
從“難得一見”成為新春“主角”
在小吃、購物等商業元素的擠壓之下,傳統廟會的文化氣息曾漸行漸遠。近兩年,特別是今年春節期間,以“非遺”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強勁的勢頭卷土重來。
在北京,人流熙攘的廟會爭相打出“非遺”牌;在蘭州,上百個“非遺”項目集體亮相街頭;在洛陽,一大批河洛文明非物質文化遺產扮靚了中國國花園。很多老人感慨,幾十年前的喜慶節日又回來了。
皮影戲、叫賣的吆喝聲、太平鼓、津門貢撣、泥人張,這些我們或熟悉或陌生的民間文化,在春節7天長假中大放異彩,觀者如潮。
據統計,廟會是北京春節期間游人最集中的地方,全市14個廟會共接待游客390萬人次。隨處可見的“非遺”使許多人感慨:今年廟會好玩、好看的東西多了。
北京龍潭廟會今年專門開辟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百工坊的民間工藝大師一字排開搭臺獻藝,與游人一起捏泥人、扎風箏,每個攤位前都擠滿了人。不少穿著時尚的年輕人手持面人、風車,在攤位間串來串去?!耙郧肮鋸R會就是嘗小吃,今年突然冒出好多新鮮玩意兒,很有意思。”20多歲的公司白領王景天說。而年過半百的李京,面對那些難得一見的民間藝人十分驚喜,“濃濃的年味兒,讓人仿佛回到了兒時?!?/font>
不僅僅是北京,今年春節期間,“非遺”成為全國各地節日活動的“主角”。青海藏族舞蹈、山東鼓子秧歌、延邊長鼓、象帽舞、河北舞獅等表演,使觀眾如癡如醉、擊節叫好;河南省政府挑選戲曲表演、泥塑藝術、木版年畫等300余件“非遺”展品,組團參加了澳門“內地春節習俗展”……
“非遺”不僅喚醒了中國大眾的文化記憶,也成為很多外國游客欣賞東方文明的櫥窗。在美國游客杰克眼里,龍潭廟會展示的一切都與北京街頭的高樓大廈截然不同?!拔铱吹揭蛔袊耖g文化的博物館,這才是中國的靈魂,才是中國文化的名片?!?/font>
保護離不開社會認同與公民責任
與長城、故宮這些氣勢非凡的物質文化遺產不同,“非遺”的無形、民間屬性使其一度被人冷落甚至遺忘。很多專家和民間人士大聲疾呼:“非遺”保護既是政府分內之事,更是全體公民的責任。
專家認為,作為傳統民俗的重要載體,春節具有獨特的號召力和很強的儀式感,為“非遺”的展示和保護提供了機會。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很多是傳統民俗,相對于體態龐大、不易移動的有形文化遺產,它們更貼近百姓生活,更容易融入節日氣氛中。”中國傳媒大學公共輿論研究所副所長賈品榮說,“絕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大眾生活一脈相承,牽動著普通人的情思?!沁z’在春節期間引起廣泛共鳴表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正視民族文化?!?/font>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