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假日體系的文化魅力
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劉魁立指出,中國的傳統節日本身有很多內涵在里頭,中國的傳統節日體系實際上是在協調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整個社會和諧,整個道德教育都在這個節日體系里得到了體現。這個體系是一個非常美好的體系,這個傳統應該得到繼承。
傳統節假日的最重要意義還是傳承我們的文化傳統。西方的傳統節日不少是跟神聯系的,跟宗教聯系的,而中國的傳統節日更多的是跟人聯系的,是貴人文、重親情的,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這對于共同營造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增強民族凝聚力,構建和諧社會將起到實實在在的作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有大量普適意義的精神傳統,這些無疑都是我們應當繼承的。
紀寶成認為,傳統節日的作用是其他載體難以替代的。首先,節日是全民參與的,不論老少、貧富,也不論地域和文化程度,全民都過節,是全民族普及和宣傳傳統文化的良機;其次,節日是以年度為時間單位,循環往復的,今年過完了明年還要過,讓人們反復地體味我們的民族傳統,反復地享受我們的民族文化,顯然,傳統節日對于弘揚民族精神,保持民族特色,增強文化自覺性和民族凝聚力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中華文明能夠綿延幾千年,成為世界上惟一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必定有其自身的強大生命力。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完全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例如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的思想,完全可以被賦予一種新的時代內涵傳承下去,而且還將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誠信體系和構建和諧社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將傳統節日納入法定假日,不僅對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構建和諧社會是至關重要的,而且對于以“一國兩制”實現祖國的完整統一,也有著重要意義。在港澳臺地區,像清明節這些傳統節日幾乎都是法定假日,大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如果我們自己都不怎么過這些節日,都不將這些節日納入法定假日,又如何強調中華文化的魅力、文化的凝聚力,又如何真正從現實層面上推進“一國兩制”?
重建新時代的文化禮儀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現在過春節更多的活動就是吃飯和逛街,傳統的節日風俗似乎都已忘記,“年味”淡了很多。
針對這一現象,劉夢溪教授認為,“由于近百年傳統文化的流失,很多傳統禮儀幾乎絕跡,很多人已經不知道傳統節日內在的各種禮儀和風俗了,這使得很多人認為過節就是吃吃飯、逛逛街?!币虼?,我們在重建自己文化傳統的時候,有一項頗為重要的內容,就是代表一個民族文化秩序和文明程度的禮儀重建。中華民族號稱禮儀之邦,但代表今天文明程度的諸種禮儀,包括“怎么吃飯”、“怎么穿衣”、“怎么走路”、“怎么跟人談話”、“怎么稱謂得體”等,基本上都處于失序的狀態。我們現在應該利用恢復傳統節日的契機,大力構建符合新時代特點的文化禮儀。
劉夢溪表示,“在中國傳統社會,每一個新王朝的開始都要‘制禮作樂’。我們過去忽視了這個問題,現在改革開放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們應該有條件把‘制禮作樂’提到日程上來,因為禮儀可以重建人的尊嚴和人倫的莊嚴,可以幫助人們恢復對傳統的記憶。”
今天的中國正在進行著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正在更緊密地融入到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并積極學習西方的先進文明和經驗。在這股“西學”的浪潮中,我們今天的生活時尚,在很多層面都追求和國際接軌,從服飾到飲食,從電影到建筑,我們正在越來越“洋化”,難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中國代表、漢學家讓-呂克·多梅內克提出這樣的疑問:“是什么使得中國與自身傳統脫離?”
令人欣喜的是,以傳統節日的文化回歸為契機,一個恢復記憶、連接傳統、重建傳統的過程已經在華夏大地悄然開始。(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責編:趙舒文
![]() |
責任編輯: 余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