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節日體系是在協調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整個社會和諧、整個道德教育都在這個節日體系里得到了體現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對很多中國人來說,能在除夕舉家吃團圓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這一天按規定仍然要去上班。但這種情況在2008年春節發生了改變,隨著國務院頒布了修改后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包括除夕、清明、端午和中秋在內的傳統節日成為了國家法定假日。
除夕舉家團圓、貼春聯、掛紅燈籠、吃年夜飯的風俗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而國家決定除夕放假的背后有一段故事。故事最早發生在2004年,主人公是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從2004年的全國“兩會”開始,紀寶成連續四年就調整和完善國家法定節假日問題提交議案和建議,并最終在2007年12月1日被國務院正式采納實施。
2008年春節前夕,在人民大學明德樓的辦公室里,紀寶成校長接受了《瞭望》新聞周刊的采訪。紀寶成的觀點開門見山:“現在有些人只重視GDP,連環保都不顧了,更別提重視傳統文化建設了,我提議傳統節日放假就是要推動傳統文化的重建。今年是改革開放的30周年,我們現在太需要重建傳統文化了。”
晚清以來的傳統流散
中華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是很有價值和影響的,在過去的很長時間里,一直被國人引以為榮。但是19世紀以后,中國先后經歷了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以及八國聯軍侵略等一連串的挫敗,不僅使得國人顏面掃地,也使得國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對于這一變化,長期從事中國近代思想文化研究的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劉夢溪教授告訴《瞭望》新聞周刊,“從晚清以來,我們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就一直做得很不好”,劉夢溪教授深有感觸地說,“清末民國初年,中國遭遇從來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傳統社會開始向現代社會轉型,在西方文化沖擊下,傳統文化的主體開始動搖,傳統文化出現了衰落。當時的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都表達過‘大變局’的觀點,即持續兩千多年的傳統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儒家思想作為傳統社會的核心價值觀開始呈現出崩塌耗散之勢。晚清以來的百年中國,實際上文化傳統的流失極為嚴重”。
回顧近代中國歷史,人們不難發現,從1919年的“五四”運動以來,當時的民族精英,如陳獨秀、魯迅等從救國圖存的目的出發,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積弊進行了較為猛烈的批判,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五四”運動對傳統的檢討是有其歷史合理性的。但“五四”時期,中國民族精英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極大地影響著普通民眾對傳統的擁護和傳承,使得普通民眾對傳統文化出現了“迷茫和動搖的態度”。而普通民眾如果不擁護自己的傳統,勢必會使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發生困難。
“文革”對小傳統的惡劣破壞
民族的文化傳統,按照文化人類學家的觀點,有“大傳統”和“小傳統”的區別,大傳統指的是一個社會的主流文化形態,比如傳統社會時期的儒家思想;小傳統則是指民間文化和民間信仰,比如春節等傳統節日的風俗禮儀。中國社會的顯著特點,是有長期的完善的民間社會組織,民間風俗豐富多彩,因此文化的小傳統格外發達。
如果說“五四”運動以來,民族精英的“反傳統”潮流,使得傳統文化的“大傳統”遭受了嚴重的沖擊,那么,十年“文革”對“小傳統”的破壞就達到了極為嚴重的程度。劉夢溪教授指出,這是一次以“革”文化“命”為目標的摧毀傳統的非理性運動,以批判傳統文化的名義大肆摧殘傳統文化,大量的文物古跡遭到人為的損毀,甚至連每個普通家庭對傳統文化遺存的零星收藏也大都付之一炬,社會公德、社會良知和社會倫理遭到了嚴重的毀棄。而且這種影響至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其后果就是人們對傳統文化和傳統禮儀的了解越來越少,以至于在一次網上調查中,很多人不知道端午節的來歷。
套用香港大學前校長金耀基先生的話來說,“當代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態度是:20世紀20年代我們不想看,80年代我們又看不見。”
今人身上傳統承載的量小
劉夢溪教授認為,目前存在著一個非常矛盾的現象,即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惟一文化傳統沒有中斷的國家,但在今天的中國人身上,傳統承載的量卻是非常小的,很多人對于很多傳統的東西知之甚少。更有學者指出,目前不僅孩子們已經不了解傳統風俗禮儀,甚至他們的父母也已經對此沒有什么印象了,現在不少人只過“情人節”和“圣誕節”,而不過“元宵節”和“中秋節”。同時,從更為宏觀的層面上看,對傳統知識了解甚少,也使得人們對傳統文化中的優良美德的繼承出現“斷層”現象。在有著“禮儀之邦”美譽的華夏大地,卻出現“見義勇為”、“助人為樂”、“尊老愛幼”的觀念日益淡薄,而“坑蒙拐騙”、“誠信缺失”、“腐敗墮落”等行為層出不窮的現象,道德水準日漸下滑,社會風氣問題更是連續多年成為公眾最為關注的民生問題。
紀寶成校長在采訪中指出,中國的改革開放已進行了30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物質文明建設也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我們的精神文明發展卻明顯滯后,尤其是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方面。這里的原因很多,但主觀層面上的普遍不重視是一個主要原因,我們長期以來強調“兩手抓,兩個文明都要硬”,但實際上,精神文明的發展嚴重滯后于物質文明的發展。長期以來,這一現象一直都未得到根本的扭轉。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當前在很多地方都出現了“倉廩實而不知禮節”的現象。
對于當前市場經濟出現的一些問題,經濟學家出身的紀寶成校長更是深有感觸:“在西方,人們通過普遍的宗教文化信仰來為激烈的市場競爭提供精神支持,而在當代中國,我們既沒有西方的傳統文化,又沒有很好地繼承和發揚自己的傳統文化,勢必會使得人們在激烈的競爭中,迷失自己,為所欲為,導致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我們現在應該大力加強傳統文化的重建工作,這對于構建凈化市場經濟的外部環境,樹立良好社會風氣,構建和諧社會都有著重要的意義。而這也是我建議將傳統節日納入國家法定假日的一個重要原因。”
![]() |
責任編輯: 余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