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120上門服務

臺江區蒼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周國禹醫生上門為患者陳清泉診治。
鏡頭一:1月10日,蒼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張大爺正在掛瓶,老人這兩天患重感冒,發燒、咳嗽。老人早些年從閩侯一家工廠退休,現在住在女兒家中,每月退休金只有四百多元,過日子自然要精打細算,他說:“這里醫藥費便宜,離家近,用不著排隊,醫生護士態度也好。”
鏡頭二:1月11日,鄭阿香大媽如約來到蒼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前一天社區部的張醫生特地打電話,請她來中心量血壓。73歲的鄭大媽是張醫生主管的社區1000多名慢性病人中的一名。張醫生一有空,就會撥通電話,詢問他們的情況。一進門,鄭大媽就說:“這幾天頭痛得厲害!”量完血壓,“160/80,還好。一定要堅持吃藥!”張醫生叮囑道:“還要多活動!”鄭大媽連連答應,還對旁人說:“這里量血壓不收費,還介紹防病知識,我樓下有個診所,量一次血壓要收五毛錢!”
跟兩位老人一樣,臺江區有許多群眾漸漸意識到,到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看病方便、價格相對低廉,還提供保健、健康教育等服務。事實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功能是“六位一體”,即開展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服務,而其服務重點人群是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貧困居民。
臺江區衛生局局長朱云介紹,臺江區早在1999年就在全省率先啟動了社區衛生服務試點工作,2004年11月通過衛生部、民政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考核評估,榮獲“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稱號。這幾年,臺江區充分利用現有的醫療衛生資源進行存量調整,通過結構和功能的雙重改造,將原有的街道衛生院改建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區目前共建成7個衛生服務中心,中心覆蓋不到的地方,通過舉辦社區衛生服務站作為補充,形成了較為健全的“15分鐘社區衛生服務圈”。社區衛生服務根據需要建立了24小時值班制度,推出電話預約、登門服務、家庭病床、傷殘康復和健康咨詢等項目。
“社區120”自行車隊——變坐診為上門服務
蒼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立于2002年3月,前身是街道衛生院,中心主任陳文耀說:“最大的變化,以前是坐等患者上門,現在是主動到居民家中提供醫療服務。”
幾天前,74歲的陳清泉老人腰椎間盤突出的老毛病又患了,他撥通了蒼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電話。10分鐘后,周國禹醫生就騎著自行車來到他家中。周醫生與老陳是老相識了,他先是為老人拔火罐、推拿、按摩、開藥,半個小時后,老人的癥狀有所緩解,他又拿出血壓計,為老人量血壓,與老人聊起了家常。“周醫生,就像是我的家庭醫生!”老人樂呵呵地說。
臺江區各社區服務中心都有自行車醫療隊,進家入戶巡診、送藥、開展健康教育,受到社區群眾和外來工的歡迎,被譽為“社區120”。
社區120自行車隊成了蒼霞社區的一道靚麗風景線。“社區老人有的行動不便,無法上中心就診。一個電話過來,我們就騎上自行車,上門問診。”周國禹醫生說。
健康管理——為您的健康提個醒
蒼霞衛生服務中心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為4萬多社區居民建檔案。盡管有社區居委會幫忙,但資料的收集、歸檔仍然是一件浩大繁瑣的工程。醫療檔案詳細記錄了居民的生活狀況、健康狀況、病史等等,為了配合建檔,中心還免費為居民體檢。
健康管理在推開之初并不順利。當醫生、護士們挨家挨戶叩響住戶房門時,許多人隔著鐵門說:“我們家沒病人,不需要,你走吧!”還有人懷疑他們是搞推銷的……鰲峰社區有位女職工,上門建立健康檔案時還被狗咬了。
“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上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了“健康儲蓄所”項目,迄今為止已為1.3萬余位居民建立了健康檔案并進行電腦化管理,對其中“亞健康人群”(如:失眠、高血脂、高膽固醇、脂肪肝、高尿酸、骨質退化、更年期綜合征等)及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中風后遺癥、殘疾等)進行了積極的健康干預。“對35歲以上的居民,通常我們會建議他們測血壓和血糖,以便預防高血壓與糖尿病。”
打開社區醫生的電腦,熒屏上跳出“社區保健管理系統”,分健康檔案管理、慢性病系統管理、婦女保健管理、兒童保健管理、殘疾系統管理、計劃生育管理6個部分。社區醫生將每次的診療記錄動態記入健康檔案,對于腫瘤病人、慢性病號、康復人員,社區醫生在對比病人的信息數據后,會提出對癥的護理建議。
據介紹,臺江區有38萬居民,社區醫療衛生機構已為66%的居民建立了健康檔案。
星級服務——營造溫馨的就醫環境
在保興社區衛生服務站,大冷天里有病人上門就診時,護士會遞上一杯開水,輸液的時候,護士還會拿來一個熱水袋子。別小看這小小的細節,它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減輕不良反應。保興站去年被臺江區衛生局評為三星級衛生站,居民們管這里的服務叫“星級服務”。
到上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打吊瓶,如果病人沒吃早飯,護士會送上熱騰騰的牛奶。
在保興社區服務站,是先看醫生,后掛號。像量血壓,一些常見病的咨詢,不需要開藥的,居民就不用花掛號費。“雖然少收兩塊錢,但方便了群眾,贏得了信任,這是錢買不來的!”保興社區的陳站長說。
建立健康檔案、開展健康教育,這些活動如何取得社區居民的支持?上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辦法是創新活動形式,吸引社區居民參與。這個中心每年都會拿出專項經費,舉辦公益活動,去年“五一”節舉辦了登山、下棋、乒乓球賽等活動,社區醫生還利用活動間隙講解足療及保健知識。現在,每個月的25日是中心固定的健康教育日,除了知識講座外,還多了有獎答題等活動,增加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
“社區醫療服務中心不僅管看病,還普及健康知識,豐富我們的老年生活,讓人感到特別溫馨。”家住上海社區的鄭梅英女士對社區醫療服務感到滿意。
上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周偉民說:“我們的目標是建立朋友式的服務關系,實實在在地為居民做一些好事,做多了,居民自然會認可。”中心對前來檢查的空腹病人和輸液的患者免費提供早餐,配備的“健康服務快車”不僅完成社區巡診、雙向轉診、老年患者接送,還會載送居民參加上級醫院的專家講座。周主任認為,更重要的是提高服務質量,中心為此每年都要選送人員到大醫院進修,不斷提高診治水平。
除了為居民營造一個溫馨的就醫環境外,臺江區社區服務機構還為弱勢群體及“五老人員”提供愛心醫療扶助。3年多來,累計共為低保人員提供醫療扶助7000多人次,減免醫療費用近10萬元。
盡管多次受到國家衛生部、省衛生廳的表彰,臺江區衛生局局長朱云認為,轄區內的社區衛生服務畢竟還只是在初級階段,并非盡善盡美。他表示,2007年他們將建成2至3家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完善的診療設備、輔助檢查設備、預防保健設備、健康教育及其他設備,并配齊醫療技術人員,“一旦條件成熟,力爭推出1至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藥品‘零差價’工作試點,更加有效地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 (林麗明 王鳳山)
責編:閩海滄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