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平
當今世界,計算機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已成為影響全球經濟、政治、軍事、科技、文化和社會生活的重要力量。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06年6月30日,我國網站數已達788400個,網民數量突破1.23億,其中寬帶上網人數為7700萬。我國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信息網絡時代。
現代計算機信息與網絡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借助高智能化的電腦,信息交換與傳播的快速便捷和時空壓縮等優勢,對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另一方面,它又把社會及其成員帶入一個全新的生存發展環境,使人們直接面臨著技術上的“可能”與倫理上“應該”的嚴峻挑戰。事實上,諸如網絡色情、網絡復制及盜版傳播、計算機黑客、網絡金融犯罪、網絡攻擊和暴力等,已成為突出的法律、道德問題。
網絡倫理是信息與網絡時代人們應當遵守的基本道德。當前,在我國積極推進網絡文化建設的形勢下,深刻認識信息時代網絡倫理道德的極端重要性,借鑒國外網絡倫理理論及實踐的經驗教訓,深入研究信息網絡時代的倫理道德問題,構建中國特色的網絡倫理或計算機網絡道德規范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網絡倫理的緣起與發展
網絡倫理學(Computer Ethics),又稱計算機倫理、信息倫理,是研究計算機信息與網絡技術倫理道德問題的新興學科。它涉及計算機高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信息的生產、儲存、交換和傳播中的廣泛倫理道德問題。隨著當代信息與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信息倫理學已引起全球的普遍關注。
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應用引起的社會利益沖突和建立新的道德秩序的需要,是西方網絡倫理學研究興起與發展的根本原因。1985年,美國著名哲學雜志《形而上學》10月號同時發表了泰雷爾·貝奈姆的《計算機與倫理學》和杰姆斯·摩爾的《什么是網絡倫理學》兩篇論文。這是西方網絡倫理學興起的重要標志。此后,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國際互聯網(Internet)的出現,計算機技術在應用中引起的社會倫理問題日漸成為西方哲學界、科技界和全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西方網絡倫理學的理論研究與教學,引起了包括電腦工程師、信息技術公司經理、專業人員和社會各界對網絡倫理問題的廣泛關注,推動了計算機行業職業道德規范和信息網絡技術行為準則的確立。
在網絡倫理學的學科性質界定上,一些西方國家的學者把它納入“應用倫理學”或“規范倫理學”的范疇,強調網絡倫理學的“實用性”,希望通過研究具體行為的規范性指導方針,來解決信息技術帶來的一系列具體道德問題。許多學者認為,可以借助傳統的倫理學理論和原則,把它們作為計算機信息倫理問題的指導方針和確立規范性判斷的依據。戴博拉·約翰遜和斯平內洛在他們的著作中,都分別把以邊沁和密爾為代表的功利主義,以康德和羅斯為代表的義務論,以霍布斯、洛克和羅爾斯為代表的權利論,這三大目前在西方社會中影響最大的經典道德理論,作為他們構建網絡倫理學的理論基礎。
西方學者在把西方社會認可的一般倫理價值觀念,應用到計算機信息與網絡倫理分析領域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網絡倫理學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原則問題。
美國學者斯平內洛在《信息技術的倫理方面》一書中提出了計算機網絡道德是非判斷應當遵守的三條一般規范性原則:1、“自主原則”———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境況下,尊重自我與他人的平等價值與尊嚴,尊重自我與他人的自主權利。2、“無害原則”———人們不應該用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給他人造成直接的或間接的損害。這一原則被稱為“最低道德標準”。3、“知情同意原則”———人們在網絡信息交換中,有權知道誰會得到這些數據以及如何利用它們。沒有信息權利人的同意,他人無權擅自使用這些信息。
西方學者還對計算機“職業”、“職業人員”、“職業道德”的特殊性問題作了探討。韋克特和愛德尼認為,由于計算機技術廣泛的社會性應用,計算機和信息技術專家并非是傳統意義上的職業人員或專業人員,他們對社會公眾有著特殊的職責。韋克特和愛德尼倡言:“一個真正的計算機職業人員,不僅應當是自我領域的專家,而且也應當使自己的工作適應人類文明的一般準則,具有這方面的道德自律能力與渴望?!?/font>
高度重視網絡倫理建設
信息網絡時代的來臨,迫切需要全社會高度重視網絡倫理的建設。在我國,近年來計算機信息產業與互聯網絡呈現加速發展的勢頭,但對計算機信息與網絡倫理的研究相對滯后。因此,有必要從哲學的高度,深入全面地認識和把握網絡倫理對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和整個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首先,現代計算機信息與網絡技術是一種強大的工具或力量,怎樣使用它,究竟是給人類帶來幸福還是災難,完全取決于人自己,取決于人的倫理道德價值指向。當前,計算機信息與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實際上是把人類推向一個必須由自己選擇未來的“十字路口”。這一新技術善的使用,能給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巨大福利,推動人類文明發展;它的惡的使用,又可能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因此,必須借助道德理性的力量,依靠人類的倫理自覺精神來趨利避害,規范和約束計算機信息與網絡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方向,使之造福于全社會。
其次,現代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賦予個人以過去不可想象的巨大力量,享有以往不可想象的自由,專門技術人員或“上網”應用人員個人行為的善惡是非,相當程度上取決于個人的“道德自律”。目前,黑客與網民制造的網絡病毒和垃圾郵件已成為一大公害。最近一項研究報告顯示:每年由于病毒等網絡破壞行為導致全球經濟損失高達160多億元。而每年全球因垃圾郵件造成的損失也高達20億美元。在我國,計算機病毒的發作也越來越頻繁,傳播速度也越來越快,造成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這些事件一再告誡人們:科學技術越是發展,越要求人的“道德自律”。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越發達,越要求相關聯的個人具備與之相適應的計算機網絡道德素養。
第三,現代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依舊處在探索與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借助人類特有的倫理智慧和道德精神的指引,才能防止研究與應用的急功近利,把技術上的“不確定性”對社會可能帶來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F代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是一種“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統一。這一領域任何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都具有一定意義的“冒險”意味。計算機初創時期的“不經意疏忽”,導致了一場全球性“千年蟲”的危機,僅美國為克服“千年蟲”危機,就耗費了9000億美元。在技術開發與應用的過程中,如何使企業與個人能為社會利益、他人利益和人類利益著想,重視道德的“自律”與“他律”,盡最大的努力,確保和增加新技術的正效應,將始終是網絡倫理的神圣責任。
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引起的道德問題,涉及計算機軟件的設計和編程、硬件的設計和制造、產品的銷售和服務、網絡的設置和運作、個人的應用和創作等廣泛領域。從國內外的實踐看,主要的道德問題包括:
1、知識產權問題。信息網絡時代遇到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尊重和保護信息網絡化的知識產權。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借用、移植、復制軟件程序變得輕而易舉。不道德的軟件開發者可以肆無忌憚地復制別人的源碼,并作為自己創作的軟件賣給別人;或者抄襲別人程序的邏輯結構、順序和設計思想,嵌入自己的源碼作為專利出售。但是,對著作權和專利的知識產權保護,是激勵專業人員與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條件,保護機制的不健全不僅直接影響發達國家輸出產品的貿易信心,而且會嚴重影響本國科技人員的創新熱情。
2、信息與網絡安全問題。在信息網絡時代,信息是一種需要重點保護的資產。目前在國際互聯網或地區網上濫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盜取或破壞信息的行為十分突出,如未經授權闖入私人電腦的黑客,從簡單的惡作劇到有意的犯罪,包括用蠕蟲或病毒對計算機系統和重要信息進行破壞,通過銀行和信用卡盜竊和詐騙,刺探經濟、政治、軍事情報等。信息網絡技術的安全問題再次提醒人們,只有用道德和法律的手段來規范行為主體的思想和行為,才能保障這一新技術給人類帶來福祉。
3、個人隱私權問題。在信息網絡時代,個人隱私權容易受到侵犯。在一些發達國家,信息隱私問題、個人信息披露及存取的控制權,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心的重大道德問題。尊重人的隱私,是尊重人的自由、平等和尊嚴的必要條件。尊重他人的隱私,是一個自明的道德義務。
4、信息技術產品對消費者和社會的責任問題。這里涉及到參與計算機軟件、硬件、網絡技術設計制造的專業人員和管理人員對消費者和社會的道德與法律責任。如有的公司為了追求高額利潤,把技術上不成熟、質量上不可靠的軟件出售給消費者,使用戶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有的公司不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把充塞暴力與色情的東西編入計算機“游戲程序”等等,都應當受到道德的譴責和法律的制約。
5、信息技術應用者個人的自由權利與道德責任問題。每個計算機應用者都享有比以往更充分、更廣泛的信息自由權利,它的合理利用,將有力地促進人的自由自覺的全面發展。但是,個人信息自由權利必須與個人的道德義務相一致。如在重視保護個人信息隱私權的同時,也必須尊重他人的信息隱私權;在國際互聯網上“天馬行空,獨來獨往”之時,應當遵守本國和別國的基本法律和文化習俗。
構建中國特色網絡倫理的基本原則
網絡道德,是在計算機信息網絡領域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特殊利益關系的道德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從網絡倫理的特點來看,一方面,它作為與信息網絡技術密切聯系的職業倫理和場所境遇倫理,反映了這一高新技術對人們道德品質和素養的特定要求,體現出人類道德進步的一種價值標準和行為尺度。遵守一般的、普遍的計算機網絡道德,是當今世界各國從事信息網絡工作和活動的基本“游戲規則”,是信息網絡社會的社會公德。另一方面,它作為一種新型的道德意識和行為規范,受一定的經濟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的制約,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特殊性。
我們所要構建的是中國特色網絡道德規范體系,這既需要認真借鑒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注意“借鑒與吸取全人類的一切文明成果”,又要扎扎實實從我國的具體情況出發,著力概括和反映適合我國國情的網絡倫理的理論和實踐規范體系。
當前,一種致力于營造網絡良好道德環境的行動已在全世界興起。信息網絡技術最為發達的美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就全面制定了各種網絡倫理規范。美國計算機協會1992年通過并采用的《倫理與職業行為準則》,明確規定了“基本的道德規則”,其中包括為社會和人類的美好生活作出貢獻、避免傷害其他人、做到誠實可信、敬重包括版權和專利在內的財產權、尊重他人的隱私、保守機密等。
此外,美國的一些專門研究機構還制定了一些簡明通曉的道德戒律。如著名“網絡倫理十誡”:1、你不應當用計算機去傷害別人;2、你不應當干擾別人的計算機工作;3、你不應當偷窺別人的文件;4、你不應當用計算機進行偷盜;5、你不應當用計算機作偽證;6、你不應當使用或拷貝沒有付過錢的軟件;7、你不應當未經許可而使用別人的計算機資源;8、你不應當盜用別人的智力成果;9、你應當考慮你所編制的程序的社會后果;10、你應當用深思熟慮和審慎的態度來使用計算機。這些計算機信息與網絡倫理準則,值得認真分析和借鑒。
當前,借鑒西方學者的理論研究成果,結合國內外的信息網絡實踐,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在構建網絡倫理或計算機網絡道德規范體系方面,應當遵循以下幾項基本原則。
1、促進人類美好生活原則??茖W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必須與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相一致,服務于人類共同體的整體和長遠利益。促進人類美好生活的原則,意味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研究開發者必須充分考慮這一技術可能給人類帶來的影響,對不合理運用技術的可能性予以排除或加以限制;信息網絡技術的運用者必須確保其對技術的運用會增進整個人類的福祉且不對任何個人和群體造成傷害;信息網絡空間的傳輸協議、行為準則和各種規章制度都應服務于信息的共享和美好生活的創造以及人類社會的和諧文明進步。
2、平等與互惠原則。每個網絡用戶和網絡社會成員享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互惠。無論網絡用戶在現實生活中擁有何種社會地位、職務和個人愛好,不管他的文化背景、民族和宗教是什么,在網絡社會中,他們都應被給予某個特定的網絡身份,即用戶名、網址或口令。網絡所提供的一切服務和便利,他都應該得到,而網絡共同體的所有規范,他也應該遵守并履行一個網絡行為主體所應該履行的義務。任何一個網絡成員和用戶必須認識到,他(她)既是網絡信息和網絡服務的使用者和享受者,也是網絡信息的生產者和提供者,同時也享有網絡社會交往的平等權利和互惠的道德義務。
3、自由與責任原則。這一原則主張計算機網絡行為主體在不對他人造成不良影響的前提下,有權利自由選擇自己的行為方式,同時對其他行為主體的權利和自由給以同樣的尊重。網絡空間的廣闊性和無中心特征,激發了人心中的自主意識,為個體一定程度地實現自主權提供了可能。與此同時,網絡主體對自己的行為也必須擔負道德責任,成熟理性主體所享受的自由都是合理的、正當的,都是“自律的”、“守規矩的”,而不是“放任的”和“隨意的”。自由與責任原則要求人們在網絡活動中實現“自主”,即充分尊重自我與他人的平等價值與尊嚴,尊重自我與他人的自主權利。
4、知情同意原則。知情同意原則在評價與信息隱私相關的問題時,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網絡知識產權的維護也適用知情同意原則。人們在網絡信息交換中,有權知道是誰以及如何使用自己的信息,有權決定是否同意他人得到自己的數據。沒有信息權利人的同意或默許,他人無權擅自使用這些信息。
5、無害原則。無害原則要求任何網絡行為對他人、網絡環境和社會至少是無害的。這是最低的道德標準,是網絡倫理的底線倫理。網絡病毒、網絡犯罪、網絡色情等,都是嚴重違反無害原則的行為。無害原則認為,無論動機如何,行為的結果是否有害應成為判別道德與不道德的基本標準。由于計算機網絡行為產生的影響無比快速和深遠,因此行為主體必須小心謹慎地考慮和把握可能產生的后果,防止傳播謠言或有害信息,杜絕任何有害舉動,避免傷害他人與社會。
營造健康的社會倫理文化環境
要使計算機網絡道德真正成為網絡行為主體自覺遵循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觀念,必須建構一種能與信息網絡技術發展和應用相適應的社會倫理文化。加強與我國信息網絡技術發展和應用相適應的倫理文化環境建設,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建立多層次、多樣化的計算機網絡道德委員會,加強對計算機網絡行為的引導與監督。計算機網絡行為的評價方式和衡量是非善惡評價的標準,面臨著許多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發揚“計算機網絡道德民主”,即通過最廣泛的道德商討和道德民主程序,逐步形成新的道德共識,構建適合計算機網絡交往和生活特點的道德原則、規范和要求。當前,應積極推動創設由計算機網絡公司或網站(頁)管理人員或法人代表、計算機網絡技術專家、倫理學家以及網民代表等參加的“計算機網絡道德委員會”。
2、增強計算機網絡行為主體的道德自律。道德主體的自律是網絡倫理文化發揮積極作用的基本條件。作為網絡行為主體之一的經營性網站,必須遵守市場運行的游戲規則和國家的法律、法規以及相關制度,必須遵循網絡空間的倫理價值觀念和各項行為準則,以確保經營方式上的合法性和道德性。主體之二的非經營性網站,在倡導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理想方面也擔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需要以審慎的態度對自身的行為和所傳播的思想進行倫理反思。主體之三的個體,也應該依靠個人的道德認知和內在信念,不斷提高道德修養,自覺遵守踐行信息網絡道德規范。這方面,需要大力弘揚和提倡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慎獨”的道德修養方法。
3、加快信息網絡行為的法規建設。網絡行為控制既需要自律,也離不開他律,是自律與他律的統一。約束網絡行為者的行為,規范網絡世界的秩序,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利益關系,必須依靠各種規章制度,特別是法律法規的外在約束和他律。當前,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快網絡立法步伐,減少網絡世界存在的法律真空;需要積極使用法律法規來規范人們的網上行為,倡導文明上網,合理使用網絡信息資源,使包括散布危害社會的消息和色情信息、侵犯知識產權、網絡詐騙、侵犯個人隱私等網上犯罪行為受到應有的懲處,盡可能地抑制網絡行為帶來的消極后果。
4、強化輿論監督,加強對社會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的計算機網絡道德教育。除了運用法律機制規范網絡行為、維護網絡秩序外,計算機網絡道德建設的保障環節還應包括必要的技術和輿論支撐。要發展相應的技術監督和規范系統,形成對人們網絡道德行為的技術他律機制;要加大對網絡道德的輿論監督,特別是在網上信息發布與傳遞過程中,及時批評不道德的網絡行為,形成網絡道德行為的輿論評價機制。建立網絡道德輿論監督機制,關鍵在于加強網絡道德教育。網絡道德教育要從學生和孩子抓起,各類學校和廣大教師要結合網絡虛擬生活的實際,針對當代青少年的特點和思想品德建設的實際,用富有創造性的鮮活形式,將網絡道德教育引進課堂。此外,包括國際互聯網絡在內的大眾傳播媒介也要積極做好正確引導輿論的工作。要堅持正面宣傳,通過新聞報道、專家點評、公益廣告、大眾討論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網絡道德觀念。要重視對網絡熱點問題的引導,積極開展輿論監督,弘揚社會正氣,鞭撻不良行為。(作者系上海師范大學跨學科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執行主編)
責編:黃天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