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從2006年開始,規定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文化遺產日”,2007年6月9日是我國第二個“文化遺產日”,主題是“保護文化遺產,構建和諧社會”。這個“文化遺產日”其實應當叫作“文化遺產節”,其紀念活動由一系列隆重的表彰、演出、會議、展覽組成。同時,文化部評選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人事部、文化部表彰和獎勵了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和突出貢獻者;文化部批準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在北京民族宮大劇場舉行的福建、山西和綜合3個專場及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行的“文化遺產日”主題晚會,集中展示了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近30個珍稀劇種。中國木版年畫展、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展、中國傳統紡織技藝展、中國皮影木偶精品展和“光明來自東方造紙、印刷與保護”展、“影戲華彩——中國美術館珍藏皮影精品展”、中國傳統醫藥保護展以及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展等集中在中華世紀壇、中國美術館、國家圖書館和中央民族大學展示。會議、論壇方面則包括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蘇州論壇和由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于北京舉行的城市文化國際研討會。紀念活動前后持續近一月,中央電視臺、中國文化報等媒體為此作了大量報道,引起了熱烈的社會反響。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在2007年9月底落戶剛建成的國家大劇院,這也是國家大劇院的首個展覽。
各省市還舉辦了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如山西省舉行的十大“非遺”評選活動等。農歷年末,中國文化報社還主辦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信息宣傳會議,以圖進一步做好“非遺”宣傳工作。
探索傳承機制,推動整體和全方位的保護
具活態流變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能脫離人而存在的,傳承人是其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他們掌握并承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和精湛技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的寶庫”。本年度,傳承人的保護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2007年12月29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公示名單,共 545名,于2008年1月4日在《中國文化報》正式公示。此前的2007年5月,文化部開展了第一批傳承人的申報和評審工作,起草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草案。該草案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標準、權利、義務和資助等作出了規定。在我國第二個“文化遺產日”期間,文化部公布了首批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共計226位傳承人。此后,四川、浙江、陜西、云南、山東等公布了首批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四川、浙江、江蘇、陜西、甘肅、福建、黑龍江、新疆等省、區、市和部分市縣已經出臺了對傳承人的保護措施,其中包括鼓勵和扶持其藝術傳承的相關規定及予以財政專項補貼。在文化部10月于安徽黃山召開的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上,副部長周和平也強調了傳承人的重要作用。
除了注重保護已有的“非遺”傳承人,開發“潛在”的傳承人也受到關注。比如重慶、寧夏等省、區、市已嘗試將“非遺”教育引入大學或中小學課堂。周和平副部長在11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座談會上更提到,要促使“非遺”進課堂、進教材。
由于社會的變革和生產關系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原有的傳統文化生態模式很難保持下去。2007年6月9日,文化部正式批準建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探討多層次立體化的保護模式。
到2007年,云南、貴州、廣西、福建、江蘇、浙江、寧夏7個省、自治區通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不久的將來,相關法律也將出臺,“非遺”保護工作將有法可依。
2007年12月,國務院正式頒布了修訂后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傳統節日成為法定節假日。一些傳統節日已經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日放假,是將文化遺產融入社會生活的典范之舉,是順應民心的,也必將起到弘揚傳統文化的作用。 (中國文化報 池玉璽)
責編:趙舒文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