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黨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特別是近兩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拗口的詞,已經從書本走向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大眾關注的公共話題。
在剛剛過去的2007年中,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在不少領域都有突破性進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四級名錄體系初步形成
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首先要摸清家底,這就要求做好普查,在此基礎上開展保護。2006年,文化部啟動了以省為單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并在此基礎上評選、公布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此項工作繼續進行,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將于近期公布。全國各省、市、縣在充分做好普查工作的基礎上,陸續公布了各級首批、第二批甚至第三批“非遺”名錄。重慶、上海、天津、黑龍江、湖北、山西、陜西、江蘇、吉林、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河南、安徽等省(市、自治區)公布了首批省級“非遺”名錄,北京、河北、浙江、福建、廣東、貴州、江西、青海、遼寧、海南等省(市、自治區)公布了第二批省級“非遺”名錄,我國的四級名錄體系已經初步形成。與此同時,黑龍江、寧夏、湖北、內蒙古等省和宜昌、杭州、南寧、成都等市已經建成或正在籌建“非遺”數據庫,建成之后,將為研究工作提供巨大方便。
2007年4月,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編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首發,該書圖文并茂,是國內第一本完整系統地介紹我國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的典籍,兼具學術性、知識性與文獻性,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四級名錄體系階段性成果的全面呈現。
深入挖掘,廣泛宣傳
普查和登錄在冊只是初步工作,要了解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入的研究必不可少。2006年7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高層次的專家咨詢機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成立,由68名“非遺”研究和保護領域的知名專家組成,馮驥才任主任委員。隨著“非遺”工作的開展,2007年,各省市的相關科研單位也陸續建立了相應的研究機構。
如果說研究工作是將“非遺”向深度發掘,那么宣傳就是將其向廣度上擴展了。宣傳工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有其獨到的作用,通過宣傳教育,在全社會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知識和意義,培養全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觀念,為普查和保護工作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和社會環境,具有深遠意義。2007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說真正成為了社會的公共話題,這與當年一系列相關活動及其宣傳是分不開的。
2007年,《中國文化報·文化遺產周刊》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報道的重要陣地,一年來做了大量工作。4月16日,由文化部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開幕。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在聯合國機構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活動,精彩的展覽和演出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5月3日至7日,首屆中國古琴藝術節在江蘇常熟舉行。與之同屬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昆曲2007年也有不少重大活動:5月上旬,風靡海內外的青春版《牡丹亭》百場紀念演出在京舉行;5月15日至21日,文化部主辦的全國昆曲優秀青年演員展演在杭州舉行;6月15日,上海昆劇團全本《長生殿》5輪演出落下帷幕,演出規模和票房收入都創造了昆曲史上的奇跡;10月上旬,《〈牡丹亭〉與昆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12月,北方昆曲劇院建院50周年紀念演出持續了一個月,成為本年度昆曲演出的又一盛事。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