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至。近日,中國年俗文化研究專家陳竟教授表示,我國現在應啟動春節申遺工程。他認為,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有著各地的特色,如煮臘八粥、掃塵送灶、張貼年畫、敬祭祖先等豐富多姿的民俗活動。為了呼吁更多的人關注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只有申遺成功才能遏制年文化的消失”。
通過申請“世界遺產”固然可以將特色民族文化保留下來,可對于節日文化,僅僅當作“歷史遺產”,固定在歷史故紙堆里,局限在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等符號化認同上,這并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重要的是,我們要將遺產文化進行與時俱進的文化開發,將過年風俗進行寓教于樂、富有情趣的文化借鑒和進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任總干事馬約爾曾在《文化遺產與合作》前言中說:“保存和傳承這些具有歷史性見證意義的有形和無形的文化遺產,我們的目的就是喚醒人們的記憶;沒有記憶就沒有創造。”也就是說,申遺的終極目的不是為了保留、固化,而是要進行開發、創造。“春節申遺”值得欣慰,可要真正復活傳統文化,更要讓傳統文化吸納世界文化時尚,進行民族文化進化。因此,春節所需要的,不僅僅是保衛,更需要的是在傳統的基礎上揚棄與創新,這樣才能成為開放、寬容、富有創意的節日。
發揚春節文化要開發春節的生活意味。我國一項調查顯示:95.1%的居民認為宣揚傳統的節日很重要,其中家長、教師群體中,認為宣揚傳統節日重要的達100%。因此,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要注意吸納西方節日的“注重個人情趣和格調,注重自我空間的愜意和浪漫等節日精神”,緩解節日壓力,淡化繁瑣的“節日禮儀”。這種重視和進化將能帶動整個社會、經濟、商業、民俗、教育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改進,成為推動文化進步和更新的無形之手。
文化推進應該具有市場意識。文化繁衍可能不需要市場,可文化推進卻不能缺乏這種市場代言;各種商業產品憑借代言人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創造商業奇跡,節日文化也同樣可以借鑒這種方式。比如西方圣誕文化的圣誕老人的形象,就更能喚醒人們的文化認同和符號認同。
文化發展需要自醒,這種自我醒悟就是盡可能挖掘本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和精華,盡可能將傳統和時尚結合起來,將傳統文化保留和國際化結合起來,而不是坐在傳統的板凳上,享受“古老”、“優良”等優越感,坐待其成,這反而是一種僵化和頑固,會錯過文化發展的最佳時機。
編輯:趙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