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儒學的價值,是當前國學研究中的一個焦點。只有對儒學的價值作出客觀、公正、全面的評價,才可能避免陷入文化虛無主義或文化復古主義的誤區,合理地、充分地開發利用儒學乃至整個國學的資源,為現代社會服務,為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儒學的價值
我們應以歷史與現實、當今與未來、中國與世界的寬廣視野來審視和評估儒學的價值。
儒學的普遍價值。但凡人類歷史上重要的思想文化體系,都具有時代性和普遍性雙重屬性,都或多或少包含有某種普遍價值。儒學作為一種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體系,當然也蘊涵著普遍價值。比如,儒學所倡導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一種典型的普遍價值。除此之外,儒學中其他的價值理念,如仁、義、禮、智、信和忠、孝、寬、勇、和等,均兼有時代性和普遍性雙重屬性。
儒學的歷史價值。一定的思想文化體系是一定時代的產物,必然具有一定的歷史性。論說儒學的千秋功過,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儒學回到它所產生和演變的特定歷史環境之中,具體地、歷史地對其進行分析評價。總體而言,在封建社會的早中期,儒學的歷史效應主要是正面的、積極的;而在封建社會后期,其歷史效應則主要是負面的、消極的。但仔細辨析,儒學的歷史功用卻較為復雜。比如,作為學統的儒學與作為政統的儒學,作為原典儒學的孔孟之道與作為變異儒學的宋明理學,各自的歷史形象和歷史價值明顯不同。“三綱六紀”對于維護和鞏固封建統治秩序、推動當時社會的發展曾起到某種積極作用,但如今卻是令人不齒的封建垃圾。
儒學的現代價值。以現代化為參照系來評價和探求儒學的現代價值,這是儒學研究的核心課題之一。對儒學進行全面研究就會發現,儒學與現代化既有契合性,也有沖突性。就契合性而言,儒學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可以成為現代化的內在動力;儒學誠信為本的價值觀念,可以與市場經濟信譽至上的倫理要求相融相通;儒學敬業盡職、“寧儉勿奢”的自律意識,可以成為經濟發展的加速器。就沖突性而言,儒學“重農輕商”、“崇本抑末”的治國主張,暴露出對工商業重要性的漠視;儒學“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顯示了對商業謀利的排斥;儒學“內圣外王”的人治模式,與現代民主法治精神相背離。凡此種種,都是阻礙現代化的精神因素。
儒學的后現代價值。20世紀之后,西方社會發生了一系列經濟、政治、軍事危機,昭示著西方文化的危機。于是,在后工業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后現代主義應運而生,福柯、德里達、利奧塔等著名思想家對于由啟蒙思潮嬗變而來的現代性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這種對于現代性的反思和批判,恰恰在思想內涵、理論形態等方面,表現出與儒學在某種程度上的奇妙暗合和驚人近似。在中國,原本在西方相繼問世的“前現代”、“現代”與“后現代”,卻出現在同一時空。科學地整合傳統文化、現代性思想和后現代主義,成為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一個特點。我們需要到儒學那里去尋找后現代主義的精神養料。因為儒學敬畏天命的“天人合一”思想、克己愛人的社群觀念、“以理制欲”的人生旨趣等等,雖屬“前現代”文化,具有順從自然、壓抑個性等理論缺失和歷史局限,但經過創造性轉換,可以融入后現代主義,用以彌補現代性之不足。
儒學現代化的基本內涵
盡管儒學蘊含著大量積極的、超越性的思想要素,但它畢竟是農業社會的產物,在歷史形態上屬于“前現代”,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歷史的局限性和種種缺陷。儒學要在現代社會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儒學潛在的多重價值要真正被當代人類合理地、充分地開發利用,就必須實現自身的現代化,依托現代社會的載體,融入現代生活的洪流。
儒學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包括三個層面:
基本層面——構建儒學的現代倫理體系。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儒學的普遍倫理價值進行深入發掘、分類梳理,逐步形成包括生態倫理、家庭倫理、人際關系倫理等在內的一個內容系統、層級分明的現代倫理體系,以引導和規范人類生活,推動社會和諧發展。
主要層面——促成儒學的“潛現代性”與現代性對接會通。儒學具有一些與現代性同構契合的思想要素,但它們還只是潛在的現代性,必須與現代性對接會通,才能真正融入現代性。比如,儒學特別是明清之際儒學中的民本思想,包含有民眾是國家政權之基礎的觀點,如孟子倡言“君輕民貴”、“得其民,斯得天下”,唐甄提出“眾為邦本”,王夫之確認“君以民為基”等等。儒學的民本思想,甚至有民眾參與觀念的萌芽,如《尚書》主張“謀及庶人”。這些當然不是現代民主思想,但經過創造性轉化,卻能提供某種“本土”思想資源。
導引層面——提升儒學的“類后現代主義”。作為前現代社會思想結晶的儒學存在不少與后現代主義相似、相近的思想成分,這并不奇怪,它是人類思想螺旋式辯證發展的表現。但儒學的“類后現代主義”必須在現代性的基礎上經過創造性轉化,其價值才能發揮出來。比如,儒學的和諧思想對于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價值,但儒學的和諧思想卻具有二重性,它發生和發展于農業社會,因時代的局限而帶有保守性和封閉性。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儒學追求“天人合一”,卻以敬天、順天為前提,過分強調人類適應自然的一面,遏制了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積極性、主動性,其天人和諧不過是建立在低水平的物質文明基礎之上的。今天,我們應當將“現代性”的血液注入傳統的和諧思想,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
儒學現代化的主要路徑
實現儒學現代化的路徑,以下兩條是不可或缺的:
雙重批判。任何一種思想體系,其生命力主要在于它能夠不斷地在肯定中自我否定、在保留中自我更新、在傳承中自我創造,而批判恰恰是思想文化在揚棄和發展過程中的必要環節。批判包括外在批判和自我批判兩種基本形式。考察儒學發展史,明清之際早期啟蒙思想家對宋明理學的批判,曾經在封建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將儒學推向啟蒙的高峰,可以視為儒學第一次帶根本性的自我批判。“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儒學的批判,則是第一次帶顛覆性的外在批判,并成為中國文化現代化的起點,同時也成為儒學現代化的起點。如同其他古老文明一樣,儒學發展的歷史辯證法就是如此:對它的缺失了解得越全面,它的正面價值就越能確切地把握和充分地開發;對儒學的批判越徹底,它就越能浴火重生,保持恒久的生命力。
現代闡釋。對儒學經典進行現代闡釋,是儒學現代化的又一路徑。所謂現代闡釋,即運用現代觀念、現代方法、現代話語對儒學文本作出創造性的解讀和闡發,對其范疇、邏輯、意義等進行重組重構,而又不完全游離文本原意,從而在古代儒學的母體中誕生現代儒學。從孔孟的原典儒學到漢代儒學、再到宋明理學,就是古代儒學通過闡釋不斷演化發展的幾個重要階段。而儒學在現代的發展,需要研究者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結合現代生活,對其作出創造性的闡釋和轉化。賈松青
責編:趙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