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炳林
王炳林,男,1961年10月生,山東人,法學博士,現任北京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
記者: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必須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以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證。”我們黨是社會主義中國的執政黨。加強黨風建設,以優良的黨風促政風、帶民風,營造和諧的黨群關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關鍵環節。請您談談黨風、政風和民風的關系。
王炳林:民風是人民群眾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并被廣泛認可的道德修養、處世態度和行為習慣,是社會風尚的主體,也是人們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行為準則。民風的形成及其狀況與政風的好壞密不可分。政風是政府機關和公務人員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作風和道德風范。政府的工作效率、工作作風,公務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言行,展示著黨和政府的形象,影響著社會的風尚及民風的走向。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證明,黨的作風建設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優良的黨風可以促進形成廉潔高效的政風,并帶動民風淳化;否則,將導致政風不正,民風日下。所以,形成良好的政風和民風,關鍵在黨風。黨風端正了,就能以廉政取信于民,以勤政造福于民,就能形成“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政務環境,就能帶動“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社會風氣的形成。
記者:黨風建設要堅持什么樣的原則呢?
王炳林:黨風建設要堅持和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和方針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要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只有一心為公,為人民謀利益,立黨才能立得穩;只有一心為民,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執政才能執得好。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黨風。黨風的好壞要由人民群眾來評判,要靠每一個黨員、干部和國家公職人員的言行反映出來。同時,群眾的情緒、態度及社會輿論,也會成為監督和制約黨風政風的重要力量。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應該充分發揚民主,創造各種有利條件,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使全社會的創造能量充分釋放、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創業活動蓬勃開展。要把創新精神貫穿到治國理政的各個環節,保護創新熱情,鼓勵創新實踐,完善創新機制,寬容創新挫折,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直接參與國家事務和政務的程度,增強對黨風、政風的監督制約和促進作用。實現黨風、政風、民風三者的良性互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會有堅實的群眾基礎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記者:如何做到以優良的黨風促政風、帶民風呢?
王炳林:以優良的黨風促政風、帶民風,應該落實到黨和國家的制度建設與實施方針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實到各級領導干部的思想和行動中去,落實到關心群眾生產生活的工作中去,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首先,要考慮并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緊要和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這始終關系黨執政的全局、關系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全局、關系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和社會安定的全局。為真正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應處理好三方面關系:一要正確處理利益關系多樣化和根本利益的關系。制定和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基本著眼點是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二要正確處理局部與全局的利益關系,自覺做到以大局為重,局部服從全局。三要正確處理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在改革過程中,要切實關心人民群眾的疾苦,把關心群眾同引導群眾結合起來,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正確地統一和結合起來。其次,要妥善處理與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關系。當前,“四個多樣化”不斷發展,各種利益矛盾尤為復雜。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應盡可能地反映和體現各個方面的利益要求,在發展過程中協調關系,化解矛盾,贏得社會各個利益群體的擁護和支持。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擴大執政的社會基礎,鞏固執政地位。再次,要切實解決好事關人民群眾利益的實際問題。關心群眾、代表群眾利益,絕不是空洞的口號,必須具體地落實到解決群眾生產和生活的實際問題上。這樣才能贏得民心,形成良好的民風。最后,必須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黨風正則干群和,如果腐敗現象滋生蔓延而又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就難以維護社會和諧,良好的政風和民風也難以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