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來自成都各個行業的駕駛員代表向該市所有司機朋友發出倡議:講車德文明,失車德可恥。
說到“車德”,可以數出很多條規范要求來,但是,所有這些道德規范都需要有一種生活方式作支撐,在我看來,從容淡定是有車生活方式首要的要求。
有朋友說,中國人曾經是世界上最淡定從容的民族,但現在我們看到的卻到處都是郁悶焦躁的面孔,尤其是從開車人身上看得最明顯。筆者對此深以為然,而且這也從我赴美旅游的觀感中得到了反襯。
美國雖然是一個“輪子”上的汽車大國,但是所到之處秩序井然。國內司空見慣的現象,如見到行人加速沖刺、呼嘯而過,或者狂按喇叭甚至惡語相加,或者夜間猛打大燈等等,我在美國都未遇到過。反倒是,駕車者之間禮讓三分、熱情互助,一看到有人拋錨就會停下,沒油了給你補油,車壞了幫你會診,實在不成先捎你到附近救援點,沒有倉促的搶行、無禮的并線,即使出了事故也是從容報警,處理完大家友好地揮手致意后輕松走人。
除了紐約等大都市外,美國的街道和公路上很少看到交警,其交通秩序卻讓人嘆為觀止,在筆者看來,絕不僅僅是因為道路寬廣、設計科學,或者因為有嚴刑峻法的威懾,更多的還是因為所有駕車者們這種淡定從容的態度—只有淡定從容,才會延伸出善意與友好。
現在許多人經常誤將淡定從容視為一種貴族氣質,而常說“三代才成就一個貴族”,覺得中國和美國毫無可比性。其實,淡定從容與其說是一種境界,不如說首先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習慣。有車一族如果能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無論如何趕時間,都比行人、公交族有更充裕的時間保證,就會在時間安排上永遠給自己留有余地,這也幾乎是所有成功人士共同的生活態度。禮讓一分,天不會塌,地也崩不了,一切仍在掌控之中。有了這分淡定從容,不僅不會因為趕時間而罔顧一切地搶行并線,在其他場合也不會焦躁郁悶。
有車一族如果能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在中國已屬于物質上的中上層,如果能夠將對行人和公交族的輕視,轉化為對生活的感恩,將對其他駕車者的焦躁淡漠,轉化為對出行伙伴同船過渡般的緣分珍惜,自然就會歸于淡定從容,自然就能快樂出行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