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常務理事 姜奇平
農業產業化,實質是用工業化思路,實現農業現代化。這條農業現代化之路,仍然屬于傳統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要求農業現代化,在傳統的工業化思路之外,加上新型特點。我以為,農業信息化,正是農業現代化的新型特點。當然,這里說的農業信息化,是最廣義的,不單指信息技術在農業的應用,還包括生態農業等。新型的農業現代化,既包括農業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包括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農業。要將“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特點,加到原有的產業化發展思路之中,走出一條“信息化帶動產業化,產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發展“農戶+信息”模式,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
我國農業現代化中的根本矛盾,是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解決這個矛盾的不同方式,就是農業現代化的不同路徑。傳統工業化的路徑,是用產業化的思路解決這個矛盾。典型如“公司+農戶”模式及其各種變體,都是將家庭經營,嫁接在按工業化原則運作的組織之上。我認為,新型工業化要求的農業現代化,要以農業信息化,帶動農業產業化;通過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業信息化。具體說,就是在原有的農業產業化基礎上,發展“農戶+信息”模式,將家庭經營與市場信息有機結合起來,從信息不對稱的根源上化解市場不確定性,實現傳統農業從風險厭惡型向機會把握型轉變。
目前農業信息化的主要問題是,市場經濟信息,不能適應地區差異、個體差異情況,不能把握具體市場的不確定性。這不是因為信息本身沒用,而是這種信息,只是大路貨的傳統信息,還不是信息化意義上的信息。信息化意義上的信息,是編碼化的信息,是用信息技術激活的信息,技術在這里的作用,是降低信息的交易費用,使個性化信息的成本得到有效降低。所以農業信息化總的思路,不是一般泛泛地提信息,而是琢磨如何使個性化信息的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如果大的思路不對頭,信息化就會越干越沒勁。
如果說農業產業化解決工業化問題,那么就可以說,農業信息化旨在降低產業化的交易費用,解決的是新型工業化問題。
◎通過生態農業與高附加值農業,增加農業收入
新型的農業現代化,除了改造傳統農業,一定需要沿著“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方向,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從宏觀經濟角度說,解決當前的農產品有效需求不足,對于農村來說,是要靠提高農民收入來解決;但對城里人來說,卻不是提高收入問題,而是產品升級問題。我舉個例子,我到京郊風凰嶺采摘櫻桃,路上賣八元沒有人買;采摘園卻要三十元,人多得還沒處停車。城里人為什么“追漲殺跌”呢,無非圖個樂趣,圖個名氣。說明同一個東西,不同的經營模式,附加價值大不相同。一般來說,新的增長點無非靠三條路。定位在產品上,通過新技術推出優良新品,以性能價格比取勝;定位在加工上,通過延長價值鏈,反復加工增值;定位在體驗上,提供個性化的享受。無論哪一樣,都要求農民具備越來越高的信息素質,以便更好地吸收技術、發現市場、理解客戶。為此,加強農民的文化素質和信息化素質教育,是必要的前提。
◎大力推進農村產業化
農村產業化與農業產業化不同。農業產業化是指用工業化的方式搞農業,農村產業化是指農村的第二產業化,以及實現城鎮化。
我認為,新型工業化意義上的城市化,應當主要是三產化。如果城市老賴在傳統工業中不退出歷史舞臺,農村的產業化根本無法大規模實現。而農村城鎮化才是二產化。所以農村產業化的關鍵是城市的產業升級。為此,國家應當形成“城市進入第三產業,農村進入第二產業”的城鄉統籌大思路。形成率先實現信息化的城市,帶動產業化中的農村,再由產業化的農村,促進城市以信息業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良性互動局面。
一是按“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要求調整工業化布局。我國現有工業布局,是按集約原則,以城市為中心配置的。從資源利用角度看,最大的不經濟,是沒有將人力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出來。農村勞動力邊際生產率為零,是中國完成工業化的最后一節火箭助推器,現在正是釋放這一能量的時候。將第二產業從城市移向農村,短期看會有許多負面影響,如規模不經濟,甚至不符合“環境污染少”的要求,但與農村勞力過剩相比,兩害相權取其輕,總帳是合算的。何況我們應當相信,在市場經濟中最終勝出的,一定是符合“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要求的企業。外向型鄉鎮企業的崛起,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二是形成城鄉統籌的財政和信用機制,鼓勵農村金融創新。當前,許多人主張用財政手段,如稅收、轉移支付等,扶持農村城鎮化的發展。一定的財政支持是必要的,然而,最終起決定作用的,一定是“造血”機制,而不是“輸血”機制。造血機制就是市場化的貨幣、金融機制。現代的農業僅有“傳統”的貨幣機制支撐是不夠的,還需要各種金融創新。
三是提高農民素質,充分發揮農村人力資源優勢。信息化的最大制約因素,乃至新型工業化的最大制約因素,就是農村人口素質的提高。信息化需要勞動者具備兩方面的基本素質,一是一般的文化素質,二是信息技能素質。其中前者是最主要的。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要求把包括文化素質在內的人口信息化素質,擺到第一位上來。要在農村普及中等教育,提高農村人口素質,為農村信息化建設培養更多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