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的民主意識今非昔比。這民主之樹一旦飄洋過海移植到我們這片傳統意識根深蒂固的國土上,便常常會顯露出一種水土不服態勢:或出現變異,或枯槁憔悴,甚至凋零殞命。在現實中,凋零者易見,變異者卻難辯,因為盡管“其實味不同”,但“葉徒相似”。而這種變了味的“民主”(或者說是“民主的贗品”)卻比原汁原味的民主更易于流行。這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對民主的“降格”使用和淪為一種徒有其名的庸俗工具。
前些時候,美國著名的《時代周刊》就曾以中國某位“超女”作為“封面人物”。美國人是出于他們對中國“超級女生”的出爐不靠專家評定而憑受眾海選這一民主機制的認同。可美國人也真是天真,他們以為中國人的網上投票,是中規中矩的一人一票,殊不知我們在面對規則時,向來是“不拘一格”頗具創意的。說到底,這“超女”的選拔、NBA全明星評選,終不過是一種娛樂,你多制造幾張“垃圾選票”也無傷大雅,沒人與你較真。可到了關乎國計民生、涉及政治科技文化領域的那些嚴肅的事情上,我相信人家就不會這么讓你“玩”了。要不美國那么現代化,總統選舉怎么不搞“網上投票”?西方那么開放,諾貝爾獎怎么不來個“短信評選”?但類似的事擱到咱們中國,還沒準兒就能這么處理。
我所在的城市舉行了一項“全市十大師德標兵”的評選活動,作為主辦方的有關部門,不是拿出一定的標準,根據入圍者的師德表現、工作實績進行科學評定,而是將候選人的相片、事跡公布在一家網站上,讓公眾通過網上點擊、短信發送等方式投票選舉。此計既出,一些有候選人的單位,不惜讓員工放下手頭的工作,整日在網上為本單位的參評者狂攬選票,直把這“師德標兵”的評選,搞成了一項比上網人數、比點擊速度的“體育賽事”。這樣的評選還有什么信度可言?英模、標兵的評選可不是選“超女”評明星之類的娛樂活動,出現如此荒唐的局面,大概也是策劃者始料未及的吧?
該民主出現的地方,每每是民主的缺位;與民主無甚關聯的事兒,卻要假民主之名而行。這便是民主在我們這里遭遇的悲哀。當“民主”淪為某些人(哪怕是大多數人)玩弄于股掌之間的玩具,我實在不知道是要感嘆國人在“洋為中用”上的杰出智慧,還是要為民主深深地叫一聲屈。(2007年第3期《唯實》王淦生)
責任編輯:趙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