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解決民生問題對話錄
主持人
記者:馬宏偉 張怡恬 于春暉
嘉 賓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鄭功成
北京大學研究員 高書生
中共湖南省岳陽市委書記 易煉紅
“民生”是近年來最熱門的詞匯之一。胡錦濤同志在今年的兩會上指出,“要著力解決民生問題,把更多精力用到關心群眾生產生活上,把更多財力投到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上,使廣大群眾在和諧社會建設中得到更多實惠。”溫家寶同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用大量篇幅論述和部署了改善民生問題。為什么要高度重視解決民生問題?怎樣看待當前的民生問題?解決突出的民生問題,思路怎么定、工作怎么干?最近,記者請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北京大學研究員高書生、中共湖南省岳陽市委書記易煉紅談了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體會。
現階段民生問題凸顯,表明在國家持續發展中城鄉居民的生活追求產生了質的飛躍——
改善民生是國家發展的根本目標
主持人:鄭教授提出過一個觀點:改善民生是國家發展的根本目標。可否具體談談您的看法?
鄭功成:民生問題是國家發展進程中的一個根本問題。中外歷史表明,民生問題絕不只是老百姓個人或家庭的生活問題,而是關乎國家發展進步與政權興亡的根本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和政府一貫重視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當前,在我國經濟經歷了近30年的持續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們應當更加重視民生問題,將持續不斷地改善民生作為國家發展的根本目標。
主持人:民生問題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變化著的問題,因為人們所追求的生活目標總是隨著時代進步而不斷提高,原有的民生問題解決了,又會出現新的民生問題。
鄭功成:因此,我們要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待發展中的民生問題。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面臨的民生問題,從根本上講,是發展嚴重不足背景下的城鄉居民衣食之憂。現在,絕大多數城鄉居民已經邁進小康與富裕的生活階段,這表明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民生不斷改善的過程。然而,衣食之憂解除后,民生問題的內涵在不斷升級。例如,全國城鄉還有約10%的低收入人口需要社會援助;教育作為民生之基,還存在著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受教育機會尚不公平等問題;就業作為民生之本,形勢相當嚴峻;收入分配作為民生之源,還存在著失衡、失范與不公的現象;等等。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看到,良好的教育、穩定的就業、公正的收入分配、可靠的社會保障網、健康的生活環境、自由平等的發展空間等,正日益成為人們的普遍追求。這表明,現階段民生問題凸顯,并不是發展停滯中的生活狀態惡化,而是在國家持續發展中城鄉居民的生活追求產生了質的飛躍。
主持人:我們確實應該以更加積極的心態來看待民生問題。
鄭功成:對。雖然與改革開放前相比,城鄉、地區以及貧富差距拉大了,但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差距的擴大,是發展中的問題。民生問題凸顯,一方面對提高經濟社會發展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人們的更高需求。這種要求與需求,正是促進社會在發展中和諧、在和諧中發展的巨大動力。
可以用兩句話概括新時期的民生問題:用歷史的眼光看待發展中的民生問題,從發展的視角解決發展中的民生問題。
主持人:這兩句話十分精當。我們理解,從發展的視角解決發展中的民生問題,其內涵是:發展既是民生問題變化的促成因素,又是解決民生問題的根本途徑。
鄭功成:是的。強調從發展的視角解決民生問題,就是繼續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為改善民生奠定日益豐厚的物質基礎;就是繼續深化改革,消除妨礙民生問題持續改善的體制性障礙,同時及時填補、糾正以往改革中的不足,使民生問題得到更大的改善。
主持人:改善民生,根本途徑和當務之急分別是什么?
鄭功成:現階段迫切需要確立公平、正義、共享的價值觀,并以此為標尺來評估和糾正現實制度安排與政策措施中的疏漏,通過調整經濟政策與公共資源配置、深化社會分配體制改革、強化勞動監察等措施,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失衡、城鄉發展失衡、地區發展失衡、利益分配格局失衡、公共財政資源配置失衡等問題。當務之急是完善事關基本民生的社會制度,特別是建立健全以社會救助制度、醫療保障體系和老年保障制度為主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起改善民生的長效機制,給全體人民以可預期的穩定未來。
不能用回歸政府包攬的體制解決民生問題,也不能不顧成本建立脫離實際的體制——
解決民生問題須靠體制創新
主持人:我們現在遇到的民生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也是體制轉變中的問題,因而十分錯綜復雜。
高書生:是這樣的。在這種情況下,就很難靠原有的體制解決民生問題。即使原有的體制能解決某些民生問題,也要根據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進行完善。以社會保障為例,過去我國實行的是城鄉分割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開放后,出現了介于城鄉之間的特殊群體,如鄉鎮企業職工、農民工等。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不僅存量大,而且每年的增量也很大。這就要求我們改革和創新社會保障體制。
主持人:看來,解決好民生問題必須依靠體制創新。那么,應著力進行哪些方面的體制創新呢?
高書生:應著力進行體制的組合創新。每個人一生都要經歷上學、就業、退休等階段,都會遇到教育、住房、醫療等問題,不同的只是不同階段面對的問題有所不同。當前,人民群眾反映較為突出的上學難、看病難、住房貴等問題,涉及的是多種體制問題。民生問題的綜合性,決定了我們在解決民生問題時,不可能只靠一種手段或一種體制,而應當進行體制組合創新。
主持人:在這種組合式的體制創新中,應注意把握什么問題?
高書生:首先,應界定市場和政府的責任。解決民生問題,需要依靠市場和政府的雙重力量。現在有一種傾向,就是用回歸政府包攬的體制去解決民生問題。比如,為解決就業問題,政府就該花錢去買崗位。普遍這么做,見效可能很快,但恐怕不會持久。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無論解決經濟問題,還是解決社會問題,都應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在民生問題中,哪些能依靠市場機制解決,哪些必須由政府來解決,需要研究界定。以解決就業難為例,從根本上講有賴于市場就業機制的完善。但對于特定人群,對于市場競爭中的弱者,政府可以在不損害市場機制的前提下予以救助,如對吸納特定人群就業的企業給予補貼或稅收優惠等。
其次,應走低成本的體制創新之路。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為解決民生問題,增加財政投入是理所當然的。但是,體制具有長期性,高成本建立起來的體制,勢必要以高成本維持其運轉。因此,增加財政投入很重要,轉變投入思路也很重要。例如,在解決公共衛生服務問題方面,從投向上看至少有三個重點:一是公共衛生或者叫預防保健;二是低收入者的醫療補助;三是醫療衛生機構的基礎設施及設備的購置和更新。這三個投向都符合公共財政的理念,也是政府責無旁貸的義務。接下來的關鍵問題就是怎么投?過去的做法是,財政出錢養機構、養人員。實踐已經證明,這并不是一個好辦法。現在,除了國有單位,私人診所、中外合作醫療機構、外資醫療機構等都是醫療衛生服務的提供者,也是滿足老百姓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的重要力量。在這樣的條件下,應通過引入競爭機制,實現醫療衛生資源的有效動員和合理配置,讓老百姓有選擇權,讓醫療衛生服務者有提高服務質量的壓力和動力,進而促進這類民生問題的妥善解決。
領導干部必須勤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常興安民之舉——
改善民生是一項實打實的工作
主持人:中央提出著力解決民生問題,地方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負責同志應怎樣領會其精神實質并貫徹落實呢?
易煉紅:著力解決民生問題,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它要求我們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簡單說,著力解決民生問題,就是要勤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常興安民之舉,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多辦利民惠民的實事。
主持人:民生問題千頭萬緒,但歸根結底,經濟發展是基礎,社會發展是關鍵。
易煉紅:是的。解決民生問題,首要任務是發展經濟,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岳陽按照“優勢優先、又好又快”的要求謀劃發展,努力為改善民生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一是大力發展現代工業。堅持一手抓中央和省屬工業企業做大做強,一手抓地方工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二是大力發展現代航運物流業。充分發揮岳陽通江達海的交通區位優勢,以港區開發建設帶動航運物流大發展。三是大力發展現代旅游業。圍繞“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旅游主題,整合旅游資源,打造旅游精品。四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積極發展規模化、標準化的種養業,工廠化、園區化的加工業,專業化、社會化的服務業,新型化、多樣化的涉農新產業。經過努力,2006年城鄉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1726元和3876元。
民生問題凸顯,直接原因是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社會事業與群眾利益息息相關,必須把發展社會事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們主要抓了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加大對教育事業的投入。先后投入3.1億元,新建、改擴建寄宿制學校30所,改造農村學校危房76萬平方米。全市小學生鞏固率100%,初中生鞏固率98.2%,高中階段入學率達到76.1%。二是大力發展衛生事業。加快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新建、改建鄉鎮衛生院110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加率達到78%。三是繁榮文化事業。堅持一手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推進經營性文化產業,岳陽市先后榮獲全國十大文化產業基地、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等榮譽稱號。
主持人:作為岳陽市委書記,您認為當前需要著力解決的民生問題有哪些?
易煉紅:解決民生問題,就是要使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就業是民生之本,解決就業問題是政府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務。我們出臺了《鼓勵和促進全民自主創業的若干意見》,明確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支持措施,鼓勵群眾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去年,全市新增個體工商戶1.4萬戶。從2004年到2006年,新增城鎮就業15萬人,安排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0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30萬人。
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助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具體體現,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是政府的重要職責。我們加大各類社保基金征繳和擴面力度,完善城鄉低保、大病醫療救助、農村五保戶供養、災民救助、特困戶救助等制度,逐步建立起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喝上干凈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呼吸清新的空氣是人民的基本權利,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是政府的應盡義務。我們堅持“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努力打造最適宜居住的城市。目前,城市綠化覆蓋率已達到38.15%。同時,發展循環經濟,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產,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倡導社會循環式消費,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一定成效。
嘉賓名片
鄭功成: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社會保障、勞動就業及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是國內較早關注和研究民生問題的專家之一。
高書生:北京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員。曾在河北財經學院、首鋼研究與開發公司、國家體改委和國務院體改辦等單位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為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曾參加過多項改革方案的研究制定工作。
易煉紅:中共湖南省岳陽市委書記。曾先后擔任湖南省委黨校教員、教研室副主任,株洲化工廠企業管理辦主任助理,沅陵縣副縣長,湖南省委黨校校長助理、副校長、常務副校長。
責任編輯:趙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