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關(guān)“道歉”的新聞和話題不斷:深圳市提出,政府部門和公務員有行政不作為、失職、瀆職行為的,必須公開向市民道歉。名人涉及虛假廣告要不要向消費者道歉?無論是政府、企業(yè)、個人,“做錯了事情要道歉”是不是一個應倡導的文明準則?我們的社會中是不是還缺少這種“道歉文明”?
“勇于道歉是社會走向誠信的一個標志。”上海社會科學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許明表示,隨著物質(zhì)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眾對交往的誠信度有了更高的要求,這是一種社會文明的進步。
社會學家認為,有些明星拒不道歉,是不成熟的人格和不成熟的社會共同造成的。而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道歉的意義,說明在公眾心中正在樹立一種理性的道德評判觀。
“其實,道歉、懺悔、感恩都是正常人必要的心理因子,然而,這些心理因子在以往的教育中被遮蔽了。”許明說。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片面的階級斗爭或者市場競爭,不能提供健全的道德評判語境。現(xiàn)在,我們只有重新發(fā)現(xiàn)心中道歉、懺悔、感恩的心理因子,才有助于樹立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只有每個社會成員都具備了健全的心理,社會才會和諧。
責編:劉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