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順號 林斌
因為畢業前的一個創業沖動,大學生姚智英放棄當律師的機會,跑到閩浙邊界的一個小山村,當起農民。對于他人的疑惑,他說:“這個時代充滿機遇,我喜歡自己創業,種菜只是一種方式而已。”
7月9日上午,驕陽照在云亭村后山的旱地上。姚智英帶著3名農民正給種下不久的蔬菜澆水,臉上掛滿了汗珠。談起當初的選擇,這位25歲的帥氣小伙子頗為感慨。
一年前,姚智英還是西南政法大學大四學生,當同學們為在城里找工作而奔波時,他卻迷上了一項特殊的創業項目——種菜。他的叔叔從央視7套《致富經》欄目看到成都一個特色蔬菜項目后,希望他做些了解。結果,這次囑咐,讓原本就有創業雄心的姚智英一發不可收拾。
他找到材料后,馬上和這家成都金鋤頭特野菜種植公司聯系。電話咨詢后,感覺很有興趣的姚智英即從重慶趕到成都。在這個管理規范的蔬菜基地,他看到了商機。
2006年6月,姚智英并沒有按原來的想法去廣州,而是再次趕到成都,在那個蔬菜基地接受了一個多月的培訓,并簽了種子購買協議。隨后,他回到老家福鼎市沙埕鎮,當起了菜農。
云亭村地處閩浙交界處,近年來,村里的年輕人大多進城打工,留下大量山地無人耕種。去年底,姚智英租了19畝山地,辦起特種菜基地。他種的特種蔬菜,不少品種來自國外,如球莖茴香、苦苣、櫻桃蘿卜、羅莎紅……當地人都沒有見過。他每天早上6點起床,晚上9點不到就睡覺,和當地村民一樣。
云亭村距沙埕鎮5公里,從沙埕到福鼎市區還有40公里。姚智英花3000元買了一部二手三輪車,每兩天送一趟菜進城。早上采收,上午送菜,下午鋤草施肥,就是姚智英一天的生活。
面對市場,姚智英發現當初的想法有些簡單。由于種的是特種蔬菜,價格高,一般消費者少有問津。姚智英就到高檔飯店一家家問過去。“現在找到了部分銷路,但還不穩定。如果交通問題能解決,去溫州銷售,情況可能會好些。”他說。
大學生跑回鄉下當農民,這讓家人和鄰居很不理解。“一回家母親就罵,親戚朋友也過來打探究竟。”姚智英說。他在村里租了間小屋,每天忙完了活,就呆在這里,暫時躲開母親的責罵和親友的指指點點。
迄今,姚智英已投入5萬多元,由于蔬菜銷路不穩、飯店壓價,一時還沒收回成本。姚智英最期盼訂單農業,他負責生產,有人包銷。就在幾天前,福州一家公司來電話洽談,但一聽說他的基地才19畝的規模,就沒了興趣。“規模小了形不成市場,擴大規模又缺乏資金,到了這會兒,我才知道當一個農民有多難。”姚智英說。下一步,他想注冊一家公司,這樣可以到銀行貸些款,融資會更方便。他的幾位在北京當律師的大學同學幾天前得知消息后,也準備幫他一把。“等我融到資金了,擴大生產規模后,就把市場做到溫州去!”他說。
對于當初的選擇,姚智英一點都不后悔。他說:“大學生當菜農沒什么稀奇,這個時代充滿機遇,我喜歡自己創業,種菜只是一種方式而已。”
“還是要堅持下去,我對特種蔬菜的前景還是看好。”姚智英發動了三輪車,載著早上采收的菜,駛往山下。
(責編:林立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