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專家說晉江人是太平洋群島上某些土著的祖先呢?”“太平洋群島上有哪些土著?”……昨天,不少讀者帶著疑問,紛紛致電本報。
記者帶著這些問題采訪了我省考古學者。從2000年開始,中國大陸的學者參與了國際上“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的課題研究,福建博物院作為參與機構在此方面已有6年研究時間。專家一致認為:雖然目前仍有諸多未解之謎需要深入研究,但中華民族在幾千年前遠渡重洋,將文明傳播出去是肯定的,我們也是人類海洋文明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
千個島嶼要在大陸找根源
范雪春研究員告訴記者,在太平洋上,遍布著一千多個大小島嶼,這里的居民使用著上千種不同的語言。他們是從哪里來的?他們的祖先是如何生活的?上世紀80年代,哈佛大學人類學系的專家提出,被稱為“南島語族”的這些人,其根源應該到中國的東南沿海一帶去尋找。這個觀點得到了很多專家的認可,目前研究成果已相當成熟。一千多個海島的文化序列,每一個島的文化傳播年代都很清楚了,現(xiàn)在主要是在大陸沿海地區(qū)尋找根源。
當時我國的考古重點在中原地區(qū),對于海洋文化的考古比較薄弱,沒有更深的研究。直到2000年,中國的學者才參與了國際上“南島語族”的研究。2001年,在哈佛大學燕京學社的支持下,哈佛大學和夏威夷大學的專家開始來到福建進行研究。
臺灣是傳播中轉站
福建沿海文化有可能直接傳播到海外,也很可能通過臺灣島傳播出去。范研究員說,福建和臺灣發(fā)現(xiàn)的史前文化遺址顯示,兩地在史前就有文化上的往來,留下的文化遺跡遺物有許多相似之處。
比如在福建三明萬壽巖和臺灣長濱都發(fā)現(xiàn)了采用“銳棱砸擊法”制造的石器。由于當時地理條件與現(xiàn)在不同,福建地區(qū)的人可以很方便地前往臺灣島,并由此再往更遠處遷移。
現(xiàn)在太平洋群島上還在使用石錛,這是我省史前遺址中最常見的器物。石錛主要用來加工木頭、制造舟楫之類的交通工具,這都為出海遠航提供了條件。
已發(fā)現(xiàn)眾多證據(jù)
今年3月底到4月中旬,福建的史前文物在美國夏威夷展出,其中有近50年來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陶器、骨制工具、石斧、飾物、玉器等物。中國東南沿海的史前人類很有可能是夏威夷群島的最早居民———波利尼西亞人等南島語族的始祖。
黃瓜山遺址是東南沿海中保存比較好的文化遺存,在時間、地域上與南島語族起源有些吻合,它的年代晚于晉江庵山遺址。
范雪春說,從黃瓜山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生產(chǎn)和生活用具,與在臺灣大坌坑遺址、鳳鼻頭遺址出土的工具十分相似,特別是陶器和石器非常接近。兩地在同個時間段的遺址具有相似的面貌和內涵,這就說明兩地的史前文化具有傳承關系。
臺灣澎湖群島曾發(fā)現(xiàn)了一個比較大的史前石器制造場,制造石器的材料都是玄武巖,這與在漳州大帽山遺址發(fā)現(xiàn)的石器材料成分一致。
遷徙原因多種猜測
美國畢士普博物館專家焦天龍告訴記者,南島語族大遷徙的原因眾說紛紜。專家們推測可能是發(fā)生了部族之間的戰(zhàn)爭,失敗者被趕到偏遠的地方;或者是原住民在捕魚時被風浪刮到了那里;或者是由于人口增長,為尋找新的發(fā)展空間而逐漸向外遷徙;甚至不排除是年輕人為了成為英雄而外出探險的舉動。
航海技術的發(fā)展為他們的行動提供了基本的保證。據(jù)考證,臺灣海峽曾發(fā)生過三次比較大的變化,分別是11萬年前、7萬年前和3萬年前。3萬年前末次冰期時,臺灣海峽的海平面比現(xiàn)在低130~140米,臺灣島和大陸基本是連在一起的,真正分離在1萬年前。即使在1萬年前,海峽兩岸的先民交流還是比較頻繁,說明當時先民已掌握了航海技術。(記者 李熙慧)
責編:林長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