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歲的軍委工程兵原副政委劉月生和他的老伴、84歲的八路軍老戰士王世昌,通過引資、捐資,在國家級貧困縣、河北省順平縣建成了一所當地硬件設施最好的完全中學。
兩位老人因此而感動了中國。2007年9月,他們當選為“全國助人為樂模范”。
劉月生,湖南茶陵人,9歲為紅軍工作,13歲參加紅軍,1961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王世昌,河北省完縣(現順平縣)人,1939年參加八路軍,離休前在原機械工業部工作。兩人結婚63年,從硝煙中一路走來。
1938年,完縣常莊及附近村民200余人遭到了日本軍隊慘無人道的屠殺,整個村子被燒得只剩下了半間牛棚。
1988年6月,在兩位老人的多方奔走下,順平縣抗日烈士死難鄉親紀念碑落成。
紀念碑落成后,兩位老人又開始計劃在當年被日本人燒毀的常莊修建一所學校。當時,兩位老人每個月的退休金還只有1000多元,自己投錢建學校幾乎不可能。
在老人的奔走下,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期,第一批建校資金——由香港梁潔華捐助的58萬元終于到位了。
劉月生老人還破例走了一回后門,請來了工程兵部隊的工程師,免費設計出了學校的圖紙。
為了把投資人的每一分錢都用到實處,當時已年過七旬的王世昌老人,天天蹲在工地上,連碎磚頭都要揀起來鋪成路,包裝袋則收起來賣錢。
由于資金有限,修建學校的工程只能分期進行,兩位老人為此耗盡了心血。一次王世昌正在工地上忙碌,突然接到電話說老伴劉月生心臟病突發。她趕回北京,在醫院里陪了三天三夜。劉月生知道她的心思不在北京,對她說:“快忙你的去吧!我這沒有事兒。”王世昌當天就回到了工地上。
10多年來,王世昌沒有吃過學校的一頓飯,在縣里的招待所吃了一碗面條,她還交了10元錢飯費。
劉月生和王世昌老人還讓學電腦出身的孫子自費來到學校,為學校新建成的微機室安裝電腦,特意交代:“不準吃學校的飯。”
1995年,“梁潔華希望學校”第一期工程竣工,并招收第一批學生。學校建筑面積達2063.62平方米,可容納18個教學班開展9年一貫制教學。
2003年,由兩位老人募捐60萬元擴建的高中部竣工,同年開始招收高中學生。
在只有30萬人口的順平縣,這所希望中學的建成,使全縣普及高中教育的時間提前了兩年。
從修建學校那一天起,兩位老人共募集資金280萬元,捐助資金20萬元。10多年來,其中的艱辛,只有兩位老人才能體會。
除此之外,老兩口還對口資助了3名小學生和1名大專生。當從報紙上看到北京的一所民工子弟學校交不起房租的消息后,兩位老人第二天就通過報社聯系到學校,又捐出了3萬元,連名字都沒有留下。
誰又能知道,兩位老人,竟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
王世昌甚至每天中午都要去院子內外撿一次垃圾,用來換錢……(記者黎云、程義峰)
責編:趙舒文
![]() |
責任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