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都14歲參軍,一位是91歲的部隊離休老將軍,一位是84歲的國資委離休干部。60多年的婚姻生活情比金堅,40多年捐助經歷,他們說這是一種責任,面對國家的獎勵,他們說:“感到不安?!?/font>
他們就是全國道德模范——劉月生和王世昌夫婦。
初次見到王世昌是在兩位老人的家里,60年代的老房子和家具擺設,簡單如初。墻上、柜子上都是兩位老人的獎狀和獲獎合照,這其中并列著王世昌的恩師白求恩衛生學校校長的照片,還有幫助二老建立希望學校的梁潔華女士的照片。說起自己的經歷,王世昌眼里泛著淚光,那是感激的淚。
劉月生的眼里也噙著同樣的淚,說到動情處聲音都有些哽咽。劉月生已經住院,記者見到老人時他剛剛可以下地走動。
1962年,闊別家鄉30多年后劉月生攜老伴王世昌回到湖南。和老鄉們聊天時,劉月生得知家鄉的一個水電站被洪水沖毀,心里惦記著家鄉親人們的生活問題,他找到省里領導通過各種渠道籌集了16萬元,修復了水電站,還用剩余的錢修建了一座小學并親自為學校題詞、捐書、捐電腦。后來,得知村里發大水農田被毀,當時剛剛病愈出院的劉月生帶著工程師親自回去修復農田。劉月生說:“鄉親們的苦難也是我的苦難,他們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font>
就此,夫婦二人開始了他們助人為樂之旅。
“要出人才,沒有文化不行”。為讓家鄉的孩子們有學上,王世昌和劉月生傾注了十幾年的心血建起了“梁潔華希望學?!?十幾年的辛酸和努力他們說得平淡,但卻是常人無法做到的堅持。
建學校需要費用。正巧,王世昌的母?!浊蠖餍l生學校老校長殷希彭的兒子殷子烈來看望二老,王世昌請他幫忙。殷子烈先找到兩位港商共捐款165000元,王世昌用這筆錢捐給了家鄉順平縣的兩所小學。
后來,何梁何利基金會繼承人梁潔華捐款58萬元。1995年,王世昌用這筆捐款在家鄉常莊村建起了“梁潔華希望學?!?。1997年,梁潔華又捐助50萬元,王世昌為學校加蓋了30間教室和計算機實驗室。不久,這所學校繼續得到梁潔華捐助的60萬元建起了高中部。
劉月生的秘書熊書德說,“梁潔華希望學校”可以說是那里條件最好的學校,是順平縣唯一一個具有高中部的“完全中學”,使村里的孩子們享受到了在城里上學的條件。
王世昌夫婦陸續得到捐助200多萬元,但對于修建這樣的學校是遠遠不夠的。建校初期村里有人不支持、不配合,兩位老人遇到很多難題。因為資金緊張,王世昌曾有過賣腎換錢的想法。不浪費建校的一分錢,為了這個信念,王世昌一趟趟的奔走在北京和河北老家兩地,不顧高齡親自買建筑原料,親自監工,在建筑工地兩次犯心臟病,更顧不得老伴的病。為了節約開支,王世昌和民工一起收集建筑廢料,廢品回收換錢后繼續投入到建設費中。發現有人用建校錢吃飯,王世昌把錢墊上并嚴厲批評,此后再沒有人敢挪用工程款。
劉月生默默地支持著老伴,為了接送老伴曾經在長途汽車站一等就是幾個小時。夫婦倆“風雨同舟”六十多載,他們一直堅持著,他們說現在的生活是黨和國家給的,他們只是做了應該做的,國家獎勵他們,反而覺得不安。
結束采訪,在病房中和兩位老人握手作別,劉月生一直目送著記者,再回頭,他仍然揮著雙臂。(記者 陳旭 杜弋鵬)
責編:趙舒文
![]() |
責任編輯: |
